扭曲的國際化
文/趙中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便陷入「追求國際化的焦慮中」。其中,不時聽到有人以泰國曼谷為例,說明國際化的重要性。曼谷的確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可是,她是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或是,在效法曼谷的做法時,有什麼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卻少見討論。由於本月沒有做啥大事情,所以,本月報告,僅以個人在曼谷三個月的觀察心得,嘗試對此議題進行簡單的討論。
曼谷機場中的外籍觀光客人潮,從沒有停止過。雖然,從2007年軍方政變趕走前總理塔信(Taksin)後,前來泰國觀光的人數便不如以往,2008年反對塔信的黃杉軍與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在曼谷所造成的暴力衝突,更進一步重創泰國觀光產業,但,曼谷國際機場的觀光人潮,沒有停止過。看著機場中來來往往的外籍人士,可以想見,距離機場30分鐘車程的曼谷,一定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都市。
文/趙中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便陷入「追求國際化的焦慮中」。其中,不時聽到有人以泰國曼谷為例,說明國際化的重要性。曼谷的確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可是,她是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或是,在效法曼谷的做法時,有什麼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卻少見討論。由於本月沒有做啥大事情,所以,本月報告,僅以個人在曼谷三個月的觀察心得,嘗試對此議題進行簡單的討論。
曼谷機場中的外籍觀光客人潮,從沒有停止過。雖然,從2007年軍方政變趕走前總理塔信(Taksin)後,前來泰國觀光的人數便不如以往,2008年反對塔信的黃杉軍與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在曼谷所造成的暴力衝突,更進一步重創泰國觀光產業,但,曼谷國際機場的觀光人潮,沒有停止過。看著機場中來來往往的外籍人士,可以想見,距離機場30分鐘車程的曼谷,一定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都市。
曼谷的國際化,可以從幾個地方發現。
首先,就食來說,除了聞名的泰國菜外,其他西式或亞洲料理也能被輕易地找到。Oyishi就是泰國有名的日本料理連鎖店;此外,在Siam、MBK購物中心、Central World的美食街內,也可以發現有名的日式Buffet。雖然日本料理以生魚片著名於市,而曼谷的日式料理連鎖店卻僅提供非常少量的生魚片,但仍舊吸引不少外籍人士與當地人前往消費。Sukumvit路,從Nana到Asok,可以發現一個韓式料理的block,以及印度、中東料理的聚集區。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餐廳,除了吸引來自這些地區的觀光客與在泰國工作的人士外,也吸引來自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外籍人士樂於前往消費的一個原因,除了他們可以在「發展中國家」享受他們可以信賴的服務品質與食品衛生外,更在於這些餐廳均提供英文菜單,減少外籍人士不少點餐的困擾。
當然,英文菜單也會出現在五星級旅館內的餐廳或高級餐廳。有意思的是,市中心一般小吃店,也多數會提供英文菜單,以方便外籍觀光客點餐。並且,這些餐廳的服務員,看到外國人進入其餐廳,會直接遞上英文菜單。即便是黃種人,他們也幾乎能立馬判斷該使用泰文菜單還是英文菜單。
其次,就行而言,從抵達曼谷國際機場開始,外籍人士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國家在建立一個對外國人而言友善的環境的努力。曼谷機場的英文標示清楚而明顯,外籍人士可以輕易地依照標示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資訊。為了解決觀光客初臨曼谷所可能的陌生感,曼谷捷運及地鐵無限量地供應免費地圖;位於北客運總站(Mo Chit 2)附近的Chatuchak假日市集,除了提供該市集的地圖外,也提供曼谷市區的地圖。當然,免費地圖不如購買的地圖詳盡,不過,捷運與地鐵的路線以及市區重要的購物、觀光地點,都會被標示在免費地圖上。所有的地圖,最少採用英、泰二種語言標示,例如,地鐵站與Chatuchak所提供的地圖,為泰、英兩種語言,而捷運站所提供的地圖,則是泰、日、英三語。
第三,為了迎接觀光客,在曼谷,隨處可見星級旅館與客棧。沿著Sukumvit路,從捷運National Stadium站直到Sukumvit Soi 77,是曼谷市中心的旅館集中區。幾乎每一條巷子內,都可以見到星級旅館與小客棧。著名的Kao San路,更是客棧林立,來自各國的背包客,多數住在此街內。當然,除了上述地區外,Suthisaan路,Lat Phrao區則可見到許多星級旅館。當然,不是所有外籍人士都僅來泰國短期旅遊。在曼谷,可以見到許多在此工作或long stay的外籍人士。由於待在曼谷的時間頗長,住旅館或客棧顯然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他們會選擇在曼谷租屋。對於無法閱讀泰文的外籍人士來說,充分且方便的英文租屋資訊是必要的。在我到曼谷之前,便利用網路搜尋到許多英文的租屋網站。其中,不僅有房屋(間)狀況的英語說明、英語地圖、也包括可用英語對談的聯絡人電話等。這一切,均讓初抵泰國的外籍人士感到曼谷是一個easily access and stay的城市。
第四,就育來說,在曼谷,好幾所著名大學延聘許多外籍研究員或教授。Apac大學是國際學校,全部英文授課,亞洲科技大學(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更是一間以招收國際研究生為主的大學。加上曼谷幾乎是各國NGO設立駐點的首選,因而外籍人士可以輕易地在曼谷市區的書店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英文報章。此外,Asian Books是泰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每一間分店內,都會規劃至少一半的區域專門擺置外文書刊,以讓外籍人士選購。此外,類似themagazine之類專門替外籍人士規劃的雜誌,則每月出刊,介紹泰國的食衣住行育樂給外籍人士;當然,也是以英語為主。
最後,就樂而言,市中心幾個重要轉運站、購物中心,例如,勝利紀念碑(victory monument)與Siam Paragon附近都設有遊客中心,以解決外籍人士的旅遊問題。遊客中心的外觀,類似以前台北街頭的售票亭。當然,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都具有基本的英語能力,Siam Paragon附近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甚至可以說日語。遊客中心也免費提供曼谷地圖予觀光客。所有地圖,都會印有五星級旅館、購物商場、休閒娛樂中心、酒吧、精品店,乃至觀光客所可能需要接觸的官方機構的電話與地址。娛樂場所,例如舞廳、酒吧、鋼管吧、按摩中心、泰國浴中心等,幾乎沒有例外,所有服務人員均可以透過程度不等的英語告知外籍人士其所提供的服務為何。至於觀光客最常光顧的批發市集,如Pratu Nam、Nana等地,售貨人員更是可以直接以英文與觀光客討價還價。Si Lom、Prom Phong以及Nana到Asok的night bazzar區,更是外籍人士趨之若鶩的夜生活區,因為,在其中,他們不用擔心語言不通的問題,而可以徜徉在酒國與溫柔鄉之中。
由於泰國政府與民間的雙重努力,對外籍人士來說,曼谷乃成為一個相當友善的城市:a city easily access and stay。對於初抵曼谷的外籍觀光客來說,這是相當吸引人的地方。觀光旅行乃至前往第三國工作,語言往往是在當地生活所要面對的第一個關卡。然而,曼谷的國際化程度,在相當程度上,減緩了外籍人士可能因為語言不通而帶來的焦慮與不安。然而,他們卻又可以同時體驗泰國特殊的佛教文化。幾乎沒有例外,我的朋友,甚至師長,都相當喜愛曼谷。可是,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就會發現,泰國政府與民間所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國際化環境,卻是一種扭曲的國際化。這一點,可以從幾個顯著的方面看出。
首先,泰國政府為了吸引觀光客,努力建構一個英文的友善環境。隨之而來的,民間也積極地改善語言環境,以讓外籍人士更能自在地在泰國旅行。不論是在曼谷工作的外籍人士,還是來泰國旅行度假的外國人,他們的經濟狀況通常優於大部分泰國人。在曼谷工作的外籍人士,同樣的職位,薪水遠遠高於泰籍同事;來泰國度假旅行的外國人,則盡情享受遠低於其國內的星級服務。一搬來說,他們通常位於社會的上層。於是,一種氛圍隱然形成,即能夠用英文與外籍人士溝通,代表一種驕傲,一種高人一等的象徵。如同台北,語言中心或英文補習班的招生訊息,隨處可見。標榜English First的語言中心,則普遍受到泰國人的歡迎。
為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能夠使用英文的泰國人,幾乎沒有例外,無不積極地在各種場合展現他們的英文能力,即使該種展現毫無必要可言。為了讓自己成為被注意到的對象,大部分能夠使用英文的曼谷人,積極地結識外國人,尤其是西方白人。結果是,交一個外國男(女)友,成為一個證明自己高人一等的方式。有意思的是,通常跟外籍人士交往的泰國人為女性,男性甚少。其中當然涉及另一層次性別問題,我不準備在此討論。總之,在曼谷街頭,經常可見大學女生以下巴向上微揚10度的態度與西方白人走在一起。以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亞洲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外籍生為主要招生對象的學校。全校學生的八成,是來自各國的研究生。一位在該校唸書的友人,明知道我會說泰文,卻從不用泰文與我交談,即使她的英文經常用錯詞句與文法。或許她是想和我練習英文,但是,雖然我也能用英文與其溝通,但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英文也沒有好到能糾正她所有的文法錯誤,因此,如果她想藉此練習英文,我絕不是個好對象,此外,她已經有許多能更為流利使用英文的同學了。可是,她仍不願意跟我用泰文交談,原因很簡單,因為,她從不跟外國人說泰文。當我苦無機會認識新朋友,而欲麻煩她介紹她的泰國朋友給我認識時,她卻表示,她通常只跟外國人做朋友,泰國朋友很少。事實上,她也有泰國同學。某日,她們學期結束後舉辦派對,她邀請我去參加該派對,原因是,派對上幾乎都是外國人,很有趣,希望我能去認識外國人。
按照社會人類學研究法訓練,我們要進入一個田野地,學習當地語言是首要之務。因為,語言代表文化與思維模式。只有了解當地語言,透過當地語言的使用,才能進入當地的生活脈絡。由上面的故事,我幾乎可以說,這種人類學的立場,不太適用於曼谷。在曼谷的事實,是沒有多少在曼谷工作的外籍人士願意透過學習泰文來進入當地的生活脈絡。我們辦公室另外兩個外籍同事便是實例。她們各自在曼谷工作了五年與兩年,泰文程度仍停留在日常會話,且她們從不用泰文與其餘泰國籍同事交談。因為,在外國人的生活圈中,泰文沒有存在的空間。外籍人士通常只與外籍人士互動,在他們的生活脈絡中,英文才是大家溝通的語言。泰國人想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就得使用英文。相對於一般泰國人,外籍人士的生活模式,是享樂型的。畢竟,他們的薪資水平是泰國人的數倍以上,相對於其母國,曼谷物價又低,他們不需擔心自身的經濟問題。他們經常出入高級餐廳、以計程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經常辦party等。對當地泰國人來說,這是他們的薪資水平所無法負擔的高檔生活模式。於是,透過語言,成為他們「提升自己的方式」,至少在短暫地參與外國人的生活圈時,他們的社會位階,得到短暫的提升。
其次,曼谷的國際化,在某個程度來說,建立於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與尊嚴之上。一個對外籍人士友善的語言環境,當然是判斷一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之關鍵指標。當英文仍是強勢語言時,透過建構一個英語環境來吸引外籍人士,也的確是增加某城市國際能見度的方法。不過,這種方式,不應該以犧牲本國語言為代價。畢竟,語言代表一個民族的尊嚴與文化。可是,在曼谷,這種犧牲,卻隨處可見。
東京是一個國際知名都市,應無疑義。我沒有去過東京,可是,從電視上看相關的介紹,也有無數次了。印象中,似乎沒有哪一個代表東京的地標、建築或觀光景點,是直接用英文命名的。最起碼,也是日文與英文並用。可是,在曼谷,幾個著名觀光景點,卻直接以英文命名。例如Central World、MBK、Siam Paragon、Pratu Nam。的確,MBK是Maobunkong的縮寫,而Maobunkong是泰文的羅馬拼音,Siam Paragon以及Partun Nam也是泰文的羅馬拼音。可是,一個有自信的民族,應該是使用雙語,意即,先用自己的文字寫出該名稱,再用羅馬拼音拼出該名稱。可是,在此處,泰國人卻不使用泰文。在面對西方世界時,他們自己先繳械投降。
另一個更為明顯的例子是Kao San路。Kao San是一條約150公尺的街。在裡面,林立著專門服務外籍背包客的旅行社、酒吧、餐廳、客棧、按摩店、手工藝品店、刺青小舖與銀飾批發店。為了保護外籍觀光客,這條街的兩邊都有警察站崗。在這條街中,扣除在其中工作的泰國人以及前往展現自己高人一等能力的泰國人,西方人的面孔數遠遠多於東方人。按照我某次的非正式統計,100個觀光客中,僅有10位來自東方。在這條街中,泰語幾乎是一種多餘的語言。因為,這些外籍背包客,完全不需要懂泰語。讓人驚訝的是,在這條街中,連泰文招牌也難以見到。因為,外籍背包客不需要了解泰文。事實上,Kao San不是僅開放予外籍觀光客的街。泰國人也可以自由進出購物或遊樂。可是,泰文與泰語的地位,卻被極度邊緣化。的確,如果該街的主要客源就是來自各國的背包客,在商言商,的確可以將泰文與泰語邊緣化,但是,除了自己民族語言的邊緣化外,另有一項事實足以說明,泰國人正踩在自己的尊嚴上來「歡迎」外國人。
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度。雖然Pathaya、Nana等地都以sex tourism為吸引觀光客的手段,而街頭的泰國女性也的確不吝於展露自己的身材。但是,在公開場合,泰國人的男女界線仍然相當明顯。舉例來說,我們很難看到情侶在街頭擁抱或接吻等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浪漫的行為。甚至連牽手逛街,都不容易見到。因為,泰國人認為,男女間的親密行為,僅應出現於私領域,不應該出現在公眾的場合。可是,在Kao San,這種界線,卻不存在。不僅外籍人士在Kao San的街頭公開親吻擁抱,泰國人也像解放般,在此大方地表現情侶所應有的親密行為。雖然泰國年輕女性普遍接受能夠展現自己性感的衣物,但是,他們不會穿著比基尼上身在街上閒逛。可是,在Kao San,卻不時可以看到穿著比基尼的西方人在該街閒逛。換句話說,Kao San就像是一個租界,所有可能違反泰國傳統價值的行為,在該處,都變成「可被容許的一件浪漫行為」。
另一個更為明顯的例子。某次假日,偕同台灣來的友人前往Wat Arun觀光。Wat Arun是Ayuthaya王朝的遺址。是一座神聖的廟宇。該日,當我正在拍照時,忽然聽見一陣吆喝聲,往聲音來源處看去,發現幾個外籍觀光客正在「表演特技」。幾個西方年輕人攤坐Wat Arun的地上,另一位年輕人則在遺址中的某段階梯表演到立下樓梯,而不怕摔下階梯。這種「勇敢的行為」,讓其他攤坐在地上的年輕人鼓掌吆喝。這名年輕人表演完特技後,則有其他西方觀光客投以微笑、爆笑、甚至讚美:you guys are really great!就在他們展現特技地點的不遠處,有一名泰國警衛。這名警衛應該要制止這種行為,因為,那是泰國文化所不會允許的行為。然而,面對外國人,這名警衛沉默以對,只讓這幾名「勇敢表演特技」的年輕人揚長而去。
越戰時期,泰國就是美軍的度假勝地。美軍帶來白花花的鈔票。當時,泰國人便以恭順的態度「服務」美軍。因此,現今的狀況,或許可以視為是越戰的遺緒。只是,當我們欽羨曼谷的國際化時,也須想想,什麼樣的國際化,是我們需要的。





- 建立共同性 (commons) - 2009-11-26
- Bring Community Back In - 2009-10-16
- Focus「因應中國在湄公河流域投資影響之行動策略會議」簡介 - 2010-07-29
- 北韓、中國與緬甸軸線正在形成 東亞區域安全將受考驗 - 2010-06-29
- 2010年5月份報告 - 2010-05-28
6 意見:
你描述的曼谷跟馬尼拉有許多相似之處,等你月底來再親身印證。
博士要去菲律賓?
我住在曼谷空铁Phrakanong站附近,属于纯住宅区,每日见面的邻居有菲律宾人,印度人,锡克人,信回教的泰国人,当然包含我这个台湾人。在我写东西的同时,菲律宾与印度小孩正用英文玩在一起,他们也用英文跟我和我的狗讲话。在附近一条更热闹的巷子里,有很都多菲律宾人开的英文补习班,附近有一间泰国设计师开的青年旅馆里的服务生是孟加拉人。在这方圆一公里的社区,有动辄千万的豪宅,有华裔们开的杂货店,有个杂货店老板与老板娘是巴基斯坦人。这些只是我每天可以看到的邻居们。这种"国际化" 看起来非常生活化,并不像商业区与市中心所呈现景象。FYI。
或许我可以就我所了解的泰国移民的社经因素稍微解释一下,读者可以进一步想一想这是国际化还是西化,是怎样的国际化,还有对政策面的反思。
泰国位与东南亚的中间,东南亚在地里位置上到南亚,中东,阿拉伯半岛等距离都算短,古时後与今日区域间交通都很方便。泰国王国以前尚未定都曼谷前,就由华人来协助经营管理国家资产与产业(如碾米业,糖业,林业等),故,泰国与华裔的关系是"水乳交融"。对于外人——包含亚洲外国人,西方外国人,所表现的官方态度,有人说是
怀柔,有人说是无政府与缺乏管理,我所见则是一种又怀柔,又被动的集体心态。研究泰国政治文化的人都知道泰国王室在现代的殖民国家入侵时都是用割地求和的方式保障和平,泰国也因为如此从未被殖民过。
华裔,印度裔(印度教和回教),马来裔,西方商人等在泰国疆界内旅行,经商,移民等,已经有许多世纪,在泰国王是迁都曼谷前,华裔等"外来人"已经定居好几代,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经济社群,吸引更多相同背景的人。这应该已经决定的泰国"国际化"的基础,这些外国人也都相当程度上成为泰国公民了。
在现代政府的政策思考里,他们必须考虑这些已经已经融合的多国文化与居民。
现代西方对几乎所有世界大战後成立的新兴国家的产业发展与国际关系影响都很大,泰国也不例外。美国海军之于Pataya海边城市,嬉皮之于Khaosan社区,泰国政府一向都是顺势去开发有利可图的产业,西方人有机地(organically)形成的观光商圈就成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金牛(Cash Cow),君不见普吉岛的新机场就是地方领导中央的开发案。
泰国政府"金钱至上"的心态是令人惊讶,常常也令人心寒。色情产业与周边观光收入(市场,酒吧等)是警察局的主要收入,进几年Pataya被俄国黑帮入侵,Nana被奈及利亚黑帮占据,其衍生出国际化的色情,毒品集团和武器走私,偶尔出现在媒体的报导中。其中牵涉到中央政府面对地方政府与警察部门的懦弱与软骨,不知道要从何着手改进,连数月前,总理要选过新的警察总长,都弄得里外不是人,现在的人选还是总理与警察集团妥协后的人选。
先离开社会与政治的黑暗面,看看一般移民的定居方式。前面已经提到,各国的移民已经有许多前辈在泰国落脚,也形成自己的社群,所以要找工作,安置家庭和小孩的学业,并不是太困难。一般外国人约花个6-10万就可以请代办来成立公司,雇用2个泰国人就可以申请工作证,小孩就用依亲,也有各种华语,印度及国际学校可以就读。我的乌克兰同事付不起国际小学每学期10万泰铢的学费,就将儿子送进泰国公立学校的英文教程里,每学期2-3万泰铢。
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不管是黑道还是一般需要安置家庭的人来说,泰国真是个移民的好地方。纵有许多不方便之处,例如多变的移民法,必须昧着良心去贪婪才可以生活的警察,衔接不良与拥挤的公共交通,但是比起他们原先生活的地方,例如贫穷加上打内战的中国(50年代),水泥般坚固不公的印度,回教治国的巴基斯坦,新经济凋敝的前俄国的小国,泰国比起其他地方是个可以重新建立新生活的地方。这个"或许"值得试试看。
趙二爺的觀察好細膩,有幾個和本文無關的問題想請你幫忙,我看一本討論土地改革的書(PROMISED LAND)中提到世界銀行在泰國北部推土地改革,以土地產權登記作為創造Credit,結果許多原來世代耕作的農民卻喪失了土地,而土地登記對農業生產一點幫助也沒有,只幫助有錢人炒作土地,使地價高漲,地租也因之提高,農業的成本增加, 搞到農民負債如山,書中以institutional credit,institutionalized debt的標題嘲諷世銀的政策,不知你能否幫忙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狀況。
另外,在我們出發之前的課程中,鍾秀梅有提供一部泰國窮人運動的影片:Assembly Poor,不知道這個運動目前的情形如何?能否幫忙打探一下。
這樣講好了,如果泰國今天以其他產業而強盛,例如說像科技業,因而造成一個本土的高收入族群,就算曼谷有一大群外籍人士居住,有那麼多觀光客來訪,我相信泰國人會有不同價值觀,因為現在的泰國,你想要好生活,必要條件大概是要懂英語,在泰國越高階的職業大概需要更高階的英語能力,這個狀況同樣應用於新加坡、香港、或不少東南亞的國家。所以與其說泰國自我踐踏,不如說就是這樣的環境讓他們有如此媚洋的想法。因此,台灣就算要變國際化,也一定跟曼谷的國際化不同,因為台灣並非依靠英語能力得到今天的經濟能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