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中國與緬甸軸線正在形成 東亞區域安全將受考驗
文:趙中麒
為了撰寫第二篇不定期報告,本月都在蒐集與消化相關文獻。因此,本月報告為改寫一篇關於中國北韓與緬甸三邊關係的分析稿。改寫部分約佔30%。原稿可至以下連結搜尋:
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AChinaNorthKoreaMyanmarAxisinthemaking_rpanda_170610
北韓具有核武,已是一項事實。由於國際社會的隔離及其自我孤立,擁有核武的北韓,已經成為對東亞區域安全最主要的威脅。這一點,可以由該國數次挑釁南韓的舉措得知。因為不願放棄核武,北韓已經受到聯合國的制裁。然而,一份聯合國報告指出,北韓正在想辦法將其核武及導彈技術輸出予伊朗、敘利亞與緬甸等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是區域的麻煩製造者。事實上,關於緬甸向北韓與中國尋求核武技術的傳聞,從未停止過。一旦聯合國此份報告的內容屬實,恐迫使印度在其與緬甸交界處佈置核武,如此,將徹底改變此區域的安全狀態。
這份報告是由一組監督聯合國制裁行動的專門小組所準備,在今年五月,於紐約曝光。根據報告,當北韓拒絕放棄核武,並堅持於2006年及2009年兩度進行核試爆後,聯合國便對北韓進行制裁。報告指出,平壤當局利用一些空殼公司與海外犯罪集團輸出核武技術。專門小組指控平壤政府在這些空殼公司所載運的「貨品」資訊上動手腳;貨品單據的輸出與輸入地並不是真的地點,且單據所示的貨品並不是真有其物。由於聯合國的經濟制裁,極度貧窮的北韓,透過輸出核武與導彈技術,換取該國所需的外匯。報告所沒有指出的是,即使北韓核武換外匯的策略成功,這筆經費也不會對其人民的生活有什麼改善,相反,這筆外匯將直接進入眾多腐敗領導人的口袋。
在2009年四月的限核六邊會談中,與會諸國便對北韓與緬甸間的核武合作可能性感到憂慮。某些叛逃至其他國家的緬甸官員早已透露許多讓人感到詫異的資訊,這些資訊鉅細靡遺地交代了緬甸獨裁政府的核武發展方案。只是,因為欠缺技術與資源,緬甸軍事執政團尚未正式啟動這項方案,因而該方案仍處於初期規劃階段。儘管如此,緬甸政府的意圖相當明顯,就是將其國家發展為核武強權。緬甸是一個內戰尚未停止、數千政治犯遭關押、忍受政府侵犯人權已成人民生活內容的國家,一旦此種國家順利取得核武技術,後果可想而知。
報告是由緬甸流亡異議組織民主緬甸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DVB)接受委託撰寫,並由國際原子能組織(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資深核武調查員Robert Kelly共同執筆。經過檢視照片與勘查緬甸境內的設備,Kelly認為,這些設備的功用在於透過化學過程以製造鈾合成物,例如六氟化鈾。六氟化鈾是製作濃縮鈾的原料,濃縮鈾則提供核反應器與核武所需的燃料。不過,DVB副執行長Khin Maung Win認為,緬甸政府仍然沒有發展核武的能力,因為他們仍只有相當低階的技術。儘管意見不同,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Jim Webb仍因此取消訪問緬甸的行程。Webb向來主張美國應與緬甸進行更具建設性的外交互動。然而,此份報告,讓他相信,此時訪問緬甸,無異於替緬甸的核武發展方案背書。
這份報告的主要資訊來源,是Sai Thein Win少校。Sai Thein Win在2010年二月逃離緬甸。他所提供的證據,證實了早已流傳多時的謠言。Sai Thein Win具有莫斯科國家科技大學動力科學的學位。據信,他已經將緬甸境內數個關鍵核子試驗廠的照片與檔案偷偷送往其他國家。當然,Sai Thein Win所提供的照片也可能是假的。畢竟,在數位化的時代,任何照片都可能作假。不過,因為這些照片與其他的資訊相當一致,因而關於緬甸發展核武的懷疑,也更具有可信度。然而,以下的觀點,可能更為接近事實:緬甸的核武發展計畫相當「拙劣且不切實際」,該計畫正在尋求最高級且最困難的技術支援,例如,雷射同位素分離技術,但卻透過一些機械工廠的來研發核武所需要的原料。
面對國際社會的指控,緬甸政府的反應可以想像:否認到底。緬甸軍事政權駁斥這種指控,認為該項指控「是政治控訴,毫無根據可言」,並澄清他們沒有任何製造原子彈的意圖。不過,對於該報告所指,北韓與緬甸的核武合作關係,軍事執政團則沒有回應。相反,緬甸政府認為,西方國家想利用這份報告激起國際社會對緬甸的不信任,以阻撓緬甸的民主發展。一份由緬甸外交部所發表的聲明控訴西方社會正企圖「從根本破壞緬甸的政治過程,因為緬甸正透過今年的大選,努力地朝民主邁進。」
在南韓前總統全斗煥在1983年訪問緬甸時,北韓企圖暗殺。暗殺行動雖然失敗,但卻讓緬甸臉上無光,並決定與北韓斷交。不過,近年來,兩國間的雙邊關係,卻日益熱絡。緬甸政府承認,為了民生,其已經與俄羅斯簽署建造核反應爐的合約,雖然因為資源缺乏導致該反應爐迄今仍未興建完成。對於忽視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並允許北韓船隻在緬甸港口卸載發展核武相關物品的指控,緬甸外交部長鄭重否認,並且澄清,該艘貨輪所載運的貨品均為民生用品。該份聲明也提醒西方國家,緬甸是防止核武擴散條約(Non-Proliferation Treaty)與東南亞非核區條約(Southeast Asia Nuclear-Weapons Free Zone Treaty)的簽約國,且緬甸「一直以創始會員國的身分,積極地參與聯合國裁軍會議。」
如同稍早所提到的,印度相當擔心緬甸的核武計畫。一旦緬甸成功地發展核武,北韓、中國與緬甸三國之間的某種軸線便於焉成形,而這將危急印度的安全與利益。另外,中國的經濟戰略是積極與緬甸發展雙邊關係。透過各項基礎建設的投資,協助緬甸發展,以取得緬甸位於印度洋的港口進出權。而中國則是北韓在亞洲唯一的邦交國,也是全世界唯一能影響北韓的國家。這一切,都將使得上述軸線所隱函的區域安全問題更為複雜。加上中國也開始嘗試與巴基斯坦建立雙邊關係。這一切,都使印度與中國的信任關係顯得更為脆弱。
目前,緬甸境內的外國投資,約86%來自中國。中國的投資,主要在一些具有經濟戰略地位的項目,例如自然資源與基礎建設等。來自中國的公司,參與興建90個水力發電廠、採礦場以及石油與瓦斯的開採與輸送。由於中國本身的發展,其需要大量的石油與天然氣。但是,中國境內的石油與天然氣不足以應付「和平崛起、改革開放」所需要的資源。因此,中國政府積極地興建從印度洋經過緬甸到雲南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管路,以讓其運油船直接透過此管路將中國所需要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至該國,避開海盜頻傳的麻六甲海峽。
儘管緬甸因其強迫人民開採玉礦而備受國際社會批評,中國仍每年從緬甸進口大量玉石,甚至直接投資緬甸玉的開採。如同北韓,中國已經成為緬甸最緊密的戰略夥伴。雖然中國宣稱其一直採取不干涉政策,亦即,不干涉任何一國的內政,並且認為政治與商業應該脫鉤,但是,中國對緬甸的大量投資,不啻為對其違反人權的各項政策與行動背書。更重要的是,如果北韓真的將核武技術輸出予緬甸,而中國仍不改其志地在緬甸大量投資,更如同鼓勵緬甸政府與平壤當局的核武合作。那麼,一旦緬甸成為核武國家,而北韓、中國與緬甸的軸線成形,印度也必然強化其核武發展,甚至在其與中國和緬甸的交界的省份佈置核武。屆時,整個東亞的區域安全,不能不讓人擔憂。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