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丹祺
2009年夏天,我參加綠色和平的海洋項目,在南太平洋上工作、生活、漂流了兩個月,以”希望號”(船名)為家。此項目的目的是保護鮪魚生態,而我的工作是與漁船溝通項目訴求,並說服他們不要進行破壞生態的漁撈方式。
運用船隻到生態破壞之處見證並抗議是綠色和平的傳統,而此行更有”蒐證”的實質功能,以支持項目的媒體活動、鞏固與島國政府的友好關係,並能科學及生態保育會議上舉證支持綠色和平的論點。
接下來的數篇文章我將就船上生活、同行朋友的觀點、行動背後的小故事等幾個方向入手寫作,這一次則是將兩個月來的精華片段濃縮於一天,讓大家可以迅速地了解船上生活樣貌。
按掉鳴叫的手機鬧鐘,躡手躡腳的爬下上舖床位,深怕驚醒室友。來到船艙外,天空還是濃郁的水墨顏色,我準備了穀類早餐加果汁,自得自樂地在甲板上等待、欣賞日出。太陽擁有的舞台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連個小島都要幾週才碰上一次,在這樣的通透視野下,太陽升起、雲彩變化。
早餐後每個人分配打掃公共區域,有個人會扮演衛生股長的角色,以一塵不染的摽準審視大家的表現。清掃之後就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船上可以分做兩群人,一是維持船隻運行的專業人員,如船長、大副、水手及工程師,其二就是”作客”的海洋項目團隊。
如果在上午的直升機巡航中發現漁船,會記錄下它的船名及號碼(類似車牌號碼的功能),請陸上的研究團隊查詢其來歷、是否有非法紀錄、領取何國捕魚執照等,再決定是否進行溝通,遊說未果便採取直接行動,包括派出小艇觀察其捕魚行為(需事先取得對方同意),確保沒有保育類動物上鉤,或是進行banner action、塗寫船身等非暴力直接行動。通常上述的行動會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來執行,由於漁船主要是夜晚作業,小艇常是半夜出動,必須隨時處於待命狀態。
在沒有發現目標漁船的下午,項目團隊會定期向船上所有人員報告進展,回答所有質疑,時有針鋒相對的場面出現。船長、工程師等專業海員對於項目手法的見解令我印象深刻,他們見多識廣,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綠色和平的項目操作,另外,海員們也身兼小艇的駕駛員,參與直接行動,兩個團隊密不可分。
晚飯後是一天中真正放鬆的時刻,項目團隊會準備好幾個與海洋保育相關的電影、紀錄片,安排放映會作為大家的精神食糧,其中有的是拍攝團隊來到希望號,實際生活於此、見證行動本身所製作而成的影片,看了特別有臨場感,也更激勵人心。
海上的星夜特別夢幻,”繁星似錦”、”大星小星落玉盤”…貧乏的語彙中掘不出適當的形容詞,因為這不在我的感覺經驗裡,天空像是有深度、有個星星的大峽谷在那,看久一點就要被吸進去了。這時的我,或躺或坐在甲板上,身邊有一樣浪漫的朋友,或是更浪漫的朋友,正抱著吉他,吟唱起家鄉的歌謠。
- 爬上了煙囪,之前與之後 - 2010-04-26
- 雀巢,給熱帶雨林“輕鬆一刻”吧! - 2010-03-26
- 和諧秩序下的瘋狂內爆 - 2010-03-04
- 安心的食物 餐桌的禮物 - 2010-02-05
- 不旁觀他人之痛苦 - 2010-07-26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