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詩雅
圖/綠色和平
2009年11月底,基改水稻和基改玉米獲得中國農業部部下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安全證書。這是中國首次為基改水稻頒發安全證書,也是全球首次為基改主糧發放安全證書。在今年二月一號發佈的中央1號文件[1],基改作物產業化被明確的提出:“繼續實施轉基因[2]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此後,中國的媒體與公眾對基改技術和基改作物的議論不斷。
然而,基改作物在田間的表現,包括對病害和天氣更敏感、抗蟲性和除草劑抗性不斷增加、不能提高產量,有些甚至出現減產等現象,並已經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這些基改作物鐵證如山的田間表現,屢屢發生在美國、阿根廷、中國等已經進行大規模基改作物種植的國家,首當其衝受到威脅的是第一線農民的生計。
以在中國推行十餘年的基改棉花為例:1997年,中國引進第一代“基改抗蟲棉”,起初幾年,基改棉花因農藥使用量下降、種植成本下降、畝產總量上升等優勢受到了棉農廣泛歡迎。但在江蘇省推廣基改棉進入第5個年頭後,基改棉的退化於今年集中爆發,曾因優勢而產生的增加產量,隨時間而逐漸消逝。一月份,我前往江蘇鹽城大豐─素稱棉花之鄉的地區,調查基改棉花在田間的實作情況。以下是基改棉花對當下大豐地區棉農的生活衝擊的調查整理。

生計影響
大豐市三龍鎮,萬盈鎮,大橋鎮和草廟鎮的棉農,在近幾年漸趨嚴重的低棉花收成,受到嚴重的經濟衝擊。受訪的棉農均表示,從2010年開始必定減少種植棉花的面積,甚至考慮放棄種植棉花。事實上,大多棉農已開始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以維持生計,在大豐市南方的村鎮,更有不少棉農放棄向來賴以維生的棉花,全面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例如大豆和玉米。
病害蟲害
大豐市棉花收成差的原因,主要是受病害和蟲害影響之故。在病害方面,黃萎病和枯萎病是棉農最感棘手的問題。棉農均表示,黃萎病和枯萎病一年比一年嚴重, “以前也有黃萎病,但是不嚴重,一小棵一小棵的,這些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生病,七畝田有六畝都死了。……這種子不能抗病。” 一位種植棉花長達六十年的大豐市三龍鎮棉農,看著田間的棉花如此感嘆。
除了黃萎病和枯萎病,蟲害則是另一讓棉農焦頭爛額的問題。大豐市萬盈鎮棉農表示,這幾年蟲害也嚴重影響棉花收成,以前少量存在的灰飛虱,盲椿象,紅蜘蛛,蚜蟲等,現在演變成棉花的主要蟲害,而在早先年抗棉鈴蟲成效良好的基改棉花,也在這五年漸漸失去效果,大型棉鈴蟲還是需要農藥加以滅絕。
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
一年比一年嚴重的病害蟲害,讓棉農賴以維生的棉花垂死在田畝間,而使用基改棉花後增加的生產成本,則是另一雪上加霜的問題。生產成本的增加,在於種子、農藥和化肥三部份。基改棉花種子的購買成本,比非基改棉花種子高出五倍以上。農藥的使用,並沒有因為基改棉花種植而減少,反之,為了控制爆發的次蟲害問題,必須維持和非基改棉花相差不大的農藥量。並且,由於轉機因棉花沒有顯著的高產量,棉農依舊大量使用化肥來確保棉花的產出。總的來說,基改棉花沒有讓生產成本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種植棉花的成本,讓棉農更加入不敷出。
圖二:大豐市近年來棉花質量大幅下降,影響棉農生計。(圖/徐詩雅)
[1] “中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但是現在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一號文件的內容,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三農問相關政策的思考和趨勢,是一個具有政策指標性的重要文件。
[2] 基因改造在中國的說法。
- 爬上了煙囪,之前與之後 - 2010-04-26
- 雀巢,給熱帶雨林“輕鬆一刻”吧! - 2010-03-26
- 和諧秩序下的瘋狂內爆 - 2010-03-04
- 安心的食物 餐桌的禮物 - 2010-02-05
- 不旁觀他人之痛苦 - 2010-07-26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