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智勇
本來這個月的報告是要延續上個月的中菲投資,但鑑於菲國政府將台籍嫌犯遣送中國的事件此刻正吵的沸沸揚揚,在此提出一些觀察和想法。
日前台灣政府宣佈將嚴格審查菲律賓勞工來台的簽證申請案,將審查期由原本的數日延長到四個月,以此作為對菲國政府施壓的「殺手鐗」。然而,對照去年香港人質事件後香港政府的處理方法,這個「殺手鐗」是否真能補救台灣在這次外交事件上的挫敗?
在人質事件中,對於菲國警方顢頇無能的處理導致八名香港人質慘死槍下,全港市民沸騰,網路論壇上甚至出現了種族仇恨式的言論;此外並有人揚言將解雇家中的菲傭作為對菲國的抗議/報復,並獲得部份人的響應。和香港是由少數民眾民粹式地發起抵制菲勞不同,目前台灣政府的應對方式是從外勞政策上限縮,影響的規模極為巨大,但效果呢?此措施勢必會對以輸出勞工為重要經濟來源[1]的菲律賓造成一定的衝擊,也因此會對菲國政府產生壓力,但同時也會對台灣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
1) 據報載台灣駐菲代表處已開始增加菲勞申請簽證時所需證件,包括菲國外交部認證、良民證、社會保險證等。根據筆者在菲國的觀察,本地人辦理護照等官方證件的手續充滿許多繁文縟節、橫徵苛斂,且常常需要用錢打通關係。因此台灣政府的新規定勢必將加重本來已經需付出一大筆仲介費的菲勞的經濟負擔。藉由懲罰弱勢的菲勞來作為外交齟齬的談判籌碼,不但落人柿子挑軟的吃的口實,也有失台灣政府自豪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立國」形象
2) 引進菲勞的政策突然轉向,將使家有殘疾老弱而已申請菲籍看護的台灣家庭以及倚靠菲勞的企業工廠無所適從,其權益也將受損
3) 菲國社會大眾看待台灣時觀感變差,兩國人民的關係受到傷害,也因此將對旅居菲國經商工作的台灣人民產生負面影響
人質事件後,香港政府深知菲勞對香港家庭與經濟的重要性,因此並沒有以檢討菲勞相關政策作為向菲國政府施壓的手段。港府的應對措施是立刻將對菲國的外旅警示提高到最高的黑色,也就是勸喻香港市民不應前往。旅遊業對菲律賓經濟及就業有一定的重要性,菲國政府近年來也極力推廣菲律賓在國際旅遊市場的能見度,而香港旅客佔菲律賓外籍遊客來源的第七位[2],因此港府提升菲國旅遊警戒的措施勢必對菲國政府造成壓力,且此措施並不會對香港本身造成傷害。台灣旅客佔菲律賓外籍遊客來源的第六位,比香港更高,因此台灣政府可思考比造辦理,將對菲國的旅遊警戒從目前的灰色(提醒注意)直接提升到紅色(不宜前往)。在這次的台嫌遣中事件中,菲國行政單位不理會該國上訴法院的人身保護令,逕行將台灣嫌犯遣送中國, 嚴重侵犯該等人之司法人權。往後台灣旅客在菲國遭遇類似情況時,難保不被遣送往中國。光憑這點,台灣政府提高菲國的旅遊警戒也屬合情合理。
然而不管是限制引進菲勞或者是提高對菲旅遊警戒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這次事件暴露出中國對菲國政治的影響力。如果沒有中國政府對菲國施壓,或者根據另一種說法是菲國政府為修補香港人質事件後的中菲關係裂痕而主動示好,那麼菲國政府怎會笨到將「政治上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經貿上走『一中一台』」這個世界大部分國家處理中國台灣議題時公開的祕密/默契推翻掉呢?當政府歡欣鼓舞地宣揚「活路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兩岸關係和緩、經貿交流合作緊密以及百國免簽等成果時,台灣民眾不可輕忽這些所謂的成果是在中國政府的默許之下才可能達成的事實。如果只論成果,不問原因,那我們是否跟香港一樣,淪為只擁有次主權的國家/地區(據馬總統所言)?中國政府可以給台灣糖吃,也可以收回釋出的善意, 如此一來,台灣的外交命運即掌握在北京,而非台灣人民直接民選產生的台灣政府。
註:
1. 菲國海外勞工的匯款佔菲國GDP的10%
2. 根據菲國旅遊局2010年統計資料
- 弱國無外交 - 2010-11-24
- 巴勒斯坦(1) - 2010-09-17
- China in the Philippines (2)--- Chinoy (Chinese Filipinos) 華裔菲律賓人 - 2010-08-24
- China in the Philippines (1) 被「Made in China」淹沒的Divisoria - 2010-07-20
- 終點.回顧.起點—菲律賓一年半實習感想(下) - 2011-06-1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