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樺 (北京自然之友)
4月22日地球日的清晨,自然之友2010年綠色北京低碳出行活動啟動儀式緊張的準備著,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大雨,活動仍如期舉行,活動現場德國自行車表演舞者Ines Brunn精彩的表演、街道社區領導的大力支持,社區群眾雨中體現的熱情和志願者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這雨幕中成為最美麗的風景。
圖說:422地球日,自然之友2010年綠色北京低碳出行活動啟動儀式 (攝影:劉麗梅)
對於自然之友的工作團隊而看,此次活動還有三個令人鼓舞的突破性成長,其一是得力于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的協助,我們得以在調研前期拜訪、實地考察,並和南池子社區核心人士取得聯繫,使整個調研行動目標非常明確。其二,既然行動是持續性的,每一次出行考察都將失敗和考察經驗累積到下次,而三月份有了考察地鐵2號線、13號線自行車專用道和地鐵站周邊單車服務設施和回龍觀社區街訪等三次考察行動後,自行車道使用現狀的考察細節更具體,以及自行車服務設施紀錄明確了租車、停車、買車、修車等四個面向,而經由志願者共同參與討論出來的街訪問卷,比前幾次的細膩,比方多採訪民眾對於汽車限行的想法和自行車服務設施的主觀印象。
其三,考察成果系統地經過團隊交流討論、整理和回饋,成為往後考察行動的典範。南、北池子社區考察完,各任務小組分工整理、彙集考察的表格、資料和文字記錄,並由自然之友審校後,在低碳出行主題博客上發佈總結報告單車服務考察、街訪考察、道路狀況考察等三份。
圖說:兩位志願者訪問修車鋪師傅。自然之友志願團隊,考察面向之一即是地鐵周邊的自行車服務點,包含租車、買車、存車和修車。(攝影:戴海平)
5月16日,近廿位志願者和自然之友工作團隊,在朝陽公園的一處角落聚集,進行低碳出行考察行動頭腦風暴,將過去兩個多月的考察和結果進行深度的交流和檢討。此時,團隊中逐漸出現核心志願者,讓考察的效率和結果的品質提升了,並且在往後的數次考察中擔任領隊、指導新手的角色,甚至成為《宜居北京騎步走》調研報告書撰寫小組的成員。
關於空氣污染、自行車愈益惡化的騎行環境、爆炸性成長的汽車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其實人人都知道,因此我們思考,重申這些問題的同時,能不能提出美好的願景鼓勵更多人的參與?如何去陳述自行車的使用者,不僅以行動減緩了環境問題,更是積極的讓城市變好?
圖說:志願者在地鐵沿線採訪民眾對於低碳出行的想法。(攝影:王鳳康)
因此關於報告書的命名,自然之友低碳出行團隊做了很多的討論。2005年起,自然之友相繼發起了“騎行北京”、“低碳出行 健康騎行”、“自行車愛北京”、“尋找五星級路段”等活動,過去五年的概念和活動的形成都是基於呼籲重視自行車的路權,也曾經通過全國“兩會”和北京市發改委等途徑,提出完善北京市自行車交通規劃的建議;而今年,我們嘗試從另一種角度切入這個可持續交通和環境保護的問題──宜居城市。
《宜居北京騎步走》調研報告書撰寫小組7月正式成立,進行數次工作討論,陸續將報告書框架、分工明確下來。撰寫小組是由自然之友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合作夥伴組織Smarter than Car共同組成,主為桌面調研,從宜居、低碳的概念入手,分析奧運後北京城市交通規劃的變革、自行車出行的優勢和劣勢、國內環保組織的行動、自行車在北京低碳出行策略中的現狀,輔以近半年的實地考察和街訪結果,並對照哥本哈根、波哥大、紐約和杭州等國內外趨勢和案例,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議。
圖說:《宜居北京騎步走》調研報告書,我們一共只印刷六十份,媒體發佈會當天只提供借閱,推廣閱後歸還和線上http://www.fon.org.cn/bbb下載。
8月,又有一股新的力量加入了,過去曾經和自然之友合作過水資源議題調研的北京美蘭德資訊公司志願投入,進行《自行車出行狀況及意願調查問卷》的工作,以客觀、專業的問卷調查和資料分析。調查結果是令人欣慰的,在210份有效面訪問卷中,出行距離10公里以內的被訪者中「83.3% 的人表示,如果能解決騎車出行難的問題,會考慮“全程騎車上下班 。」而出行距離超過10公里的開車族中,80.0%的人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會考慮「騎車和大眾公共交通工具相結合的方式上下班」。
整合了近十個月的成果,我們終於在2010年世界無車日的前夕,舉行了「《宜居北京騎步走》調研報告書發佈會暨媒體沙龍」,還特別邀請到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郭海燕、北京貝科藍圖公共單車租賃公司董事長王勇,《時尚‧座駕》雜誌“半車低碳”特別行動策劃、統籌曾嘉,以及北京美蘭德資訊公司分析研究部經理杜軍峰等嘉賓,做關於各界努力推動宜居北京低碳出行經驗的主題分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