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0年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陸續出發中。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80後,中國環境運動界的風景線


文:陳婉寧(北京自然之友志願者)

【前言】

中國環境NGO的發展從最早的民間組織之一自然之友開始後,不同世代的環境運動健將,也分別寫下不同的歷史。而中國官方、企業方及民間也因應整個環境主題為導向的理念,讓許多「低碳」、「綠色」、「節約型社會」、「綠色選擇」、「環保」等詞彙,高頻地在官方發言及政策中出現。在我與北京其他環境NGO工作者的閒聊中,也發現中國環境運動界在人才培育及運動策略上的轉型,立基於台灣相關經驗上,也深深發覺兩岸對於環境NGO人才的培育都同樣欠缺一個整全的體系、長期追蹤、評估和持續的滋養平台;除了制度建立尚未整全之外,培育策略規劃也缺乏有創意的作法。離京前一夜,與中國環境NGO圈內人暢談到深夜,還有很多意猶未盡兩岸環境運動比較的話題來不及開始,但是當晚的討論卻引發九月份報告的主題:中國的環境運動圈內80後的訓練,跟台灣經驗的比較,各種街頭運動遍地開花、能夠大搞惡搞的台灣土地,卻未必更能滋養出長期在環境運動界的中流砥柱。(現在在台灣環境現場衝,作策略規劃和擁有專業環境相慣關素養與分析技術的還是四、五、六年級的前輩居多,七年級生卻未形成一道堅強有力的陣線,更多地停留在網民式的聚籠與曇花一現的運動

一步一腳印,中國80

開始關注中國環境NGO界的能力建設與人才培育,除了來京後接觸大量的、以各種形式和主辦方的類型(國際基金會、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不同的能力建設,想到在台灣的環境NGO界,這樣定期、面向環境NGO工作者的能力建設幾乎沒有,或者不被重視,當也有可能是因為NGO工作者早就忙得焦頭爛額,通常組織內部不會再另闢一個定期給員工進行能力建設的培訓單位。

在北京與在中國,就是因為環境保護與運動的火苗已然滋長,也對環境NGO工作者的培育和作為有著不同的導向。從最早期的自然之友,一開始是幾位知識份子、但梁從誡先生又有一定的硬背景,所組成環境組織的雛形,所進行的工作更多是從環境教育著手,用環境運動者更多的個人情感和人文關懷向大眾號召。這些第一代的環境運動者,依靠主事者的理念、個人魅力和能力凝聚追隨者推動環境保護,對於組織管理和力建設較為鬆散。第二代的環境組織領導人多有海外留學背景(諸如:李波、孫珊、馬軍等),在因應要進一步提高環境NGO工作者的應變能力,及開拓空間的環境NGO工作者來說,加強整體組織的專業化和制度化,對機構內外部各項細節的透明化和公信力提高,項目運作的科學化、機構領導者的危機應對和人才治理能力、如何培育組織內部人員的認同感,甚至是在面對機構的理監事會,如何更有效地去回應機構需求等,都是第二代領導者面對局勢變化需要做的功課。第二代的領導者,需要更多和更懂得地去嘗試利用策略、機制或是框架來進行環境運動的操作,也開始倚賴各種專業和企業體的配合。

中國第二代環境組織者(1960-1970年代出生者),在現階段中國環境NGO扮演著主要角色。而第三代的環境NGO工作者,主要指向中國的80後。環境NGO在中國也逐漸分化為各種目標導向的組織,例如:研究型、倡導型、合作型、混合型、網路型,各自在地域上也發展出不同的目標導向。我在過去的報告中曾經提過,中國80後自行作為領導者,擁有自己的辦公室、一組團隊成員、並且註冊成功、有能力去立項和向國內外的資助方拚博、在媒體和企業資源都佔有一些資源者大有人在。而這群中國80後,是接榫第二代的新生力量,在這一代更善於利用網路、更與新一代的普羅大眾相仿,也正是因為這批中國80後也趕上中國環境NGO圈內也在討論,如何創建一個讓年輕人有完整的NGO培訓和學習的平台?而這個平台必須要持續不斷一代餵養一代的,一代樹立一代的典範,堅實及強化作為一個環境NGO工作者的專業能力。

友人正在執行的中國第三代綠色領導力項目即是在上述初衷下起跑,在網羅培訓對象時,向全中國招募篩選了2080後環境NGO的在職領導人,並開始長達一年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和師資我無法透露太多。總體而言,納含了環境NGO工作者的個人成長和社會視野、梳理中國環境NGO發展的歷程與個人在從事的環境NGO工作檢視、團隊建立與領導力鍛鍊、國際型和國內型環境行動策略的操作手法等。這個平台,讓在中國各省久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各地環境NGO領導人才齊聚一堂,也熱切地交換對於環境NGO的各項經驗。這樣的同志友好情誼,倒是在中國見得最濃烈,在成為環境NGO工作者前段的舖墊,則是面向大學生鼓勵其拓展及推廣參與環保行動,在有了構想之後能夠提煉寫項目書再執行計畫的活動有類似青國青城或者聯想公益創投綠色大學生論壇等。

中國第三代綠色領導力計畫正處於開跑兩個月的階段,我其實也正疑問著後續評估機制、平台的創建效果和培訓結束後的延續如何進行?友人也說了目前每次的培訓也都是即刻收集反饋及修正下次培訓方案內容,至少那一條以一貫之的脈絡:「培育中國第三代年輕的80後環境NGO領導人才」初衷是不變的,並且非常急迫。在中國和在台灣一樣,有大大小小各式的培訓工作坊或機會,一樣擁有也一樣欠缺。擁有同樣想學習和加入的人、也同時欠卻強而有力的長期培育平台,否則不會有台灣環境NGO前輩在垂頭嘆息:「要搶救環境,也同時要搶救投入環境運動的年輕人才!否則,很容易後繼無人….

台灣80後,自由又碎裂的參與

對比與中國友人所執行的計畫,腦海裡搜尋不到台灣有類似機構或團體在作青年環境NGO領導人長期培育的平台。沒有,就是沒有!有公部門和企業單位大大小小花預算要年輕人寫計畫書,就給一筆經費出國走一遭,看似開闊自由,我只是納悶執行幾年後的考核和評估反饋如何作?有沒有作?每年送大批大量的人海外走一遭,到底只是「送你一個體驗」、「添加一筆履歷」,還是這些得到資源的人真正能夠在NGO界有所助力和增強人才培育的功能,如果沒有,那麼,這些所謂的公部門NGO委員會或相關計畫,是否也該想想要改變培育策略及平台規劃。海外走一遭或短期志工之類種種,這或許是初步的啟蒙,那麼長期的、整全性的培育平台在哪裡?和我們要從哪裡得到資源(找誰或什麼單位來進行NGO培訓的技巧、師資、策略運作來源、符合台灣脈絡發展的在地培訓等,EX.在綠色和平,可以學到很多campaign策略及不同層次的技巧,有些技巧性的策略也有必要向海外取經。)、人才一代一代間要如何接續?設計這樣的培育平台是不容易的,台灣的教育系統沒有在做NGO人才教育的養成與培力,反倒一直都是許多碎裂的、台灣島上東開一朵西開一朵式在各地的工作坊、小團體形式,力量很難串起來,也造成土地上的力量,議題很容易網聚民眾的支持參與,也很容易退散,有大大小小所謂的「XX聯盟」(運動期間再來自各地的小聯盟的活動串連及支持,更多的活動者是一代又一代的在學學生,而學生畢業後不得不去所謂「找份正當工作」。一代代的斷線,卻對接不上。),卻都不是正式的機構組織,無法長期發展、深化議題背後的力量與專業度,策略和往前挖掘的行動及甚至是在制度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同時,也成為一個最大的罩門。土地上的行動是很多元,甚至很有趣或很有創意,如果永遠只是場外行動,會感覺力度不足以改變政策。在中國的經驗觀察,還是覺得路遙知馬力,NGO人才的培育非常重要,也需要學習組織化的管理、經營策略、戰略規劃、籌資募款、理監事制度、評估考核機制、財務管理、人心鞏固等。

這些很基礎的建設功,需要慢慢去蹲出來,花個幾年的時間建設和養成這樣的NGO人才培訓平台(和因應平台產出的相關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都不嫌長。

台灣環境組織80後領導者的名單,在哪裡?

註:本月報告找無適當圖片可公開上傳,故不附圖片。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將本站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給友人,或使用 Email將本站網址轉寄給朋友(http://haoranngo.blogspot.com/);也歡迎您填寫訪客留言版留言給我們,或是給我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引用。

文章總數: , 留言總數: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