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中回顧了IPF各部門所進行的行動和組織,以及所有派代表出席的會議和活動,遍佈巴西各地及國外。 許多在IPF的夥伴在工作之外,同時結合工作中的經驗和在學校中的「實驗」心得進行研究工作,並在各研討會中發表論文。
IPF擁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專門書店,從事出版工作。出版與Paulo Freire教育哲學相關的教育學、社會學著作、Paulo Freire本身的著作和傳記。基本上雖然這是一個氣氛活潑的教育實驗機構,將教育理念實踐在社會當中是最重要的主題。但是在回歸理論的探討,和整個組織的工作概念上,是非常嚴謹的。例如上個月我只是寫了一個小提案,建議在IPF的垃圾回收工作改善計畫,光是這個小小計畫草案就必須再三討論,還最好必須列出引用Paulo Freire概念的部份,書或是論文的章節和段落增加說服力, 讓我看到IPF嚴謹的一面。
在國際關係的工作上,由於各個教育專案部門皆有與國際交流連結的項目,因此改組為分散在各個專案部門。如我的工作是透過國際關係部門的處理,但實際在此參與的專案項目隸屬公民教育部門,因此在調整後,成為公民教育部門的一員。 而公民教育部門的PECP項目- 星球公民教育專案中,同樣也有和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及阿根廷的不同公民教育專案交流,加上來自台灣的我,原本在和他國溝通的工作皆屬於國際關係部門,但這個在新的改組之後,讓這個即使只有兩個人會說英語的部門,融入了國際交流的工作。 雖然出現必須克服的困難, 但我認為這個改組的概念,是真正實踐國際交流的意義,國際交流的工作雖然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讓人感到遙遠,但實際上真正的交流就是從差異中學習,並且對於自己在地的工作產生更深一層的認識和感情。
IPF的資料室中,經常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和研究人員,來此參考Paulo Freire的私人藏書及資料。 此外,世界各地的許多Paulo Freire研究機構和在聖保羅的Instituto Paulo Freire是分開獨立的個別機構,但其間的資訊交流和分享非常有價值,目前除了一年一度的Paulo Freire 論壇,IPF創立了UniFreire這個網路平台,在web2.0時代試圖創造新的對話空間。IPF的工作,如同Paulo Freire所提出的,處在一個不斷變遷的社會當中,即必須與時俱進。 不論在教育上或是在工作當中,人是不斷變動的主體,而教育必須建立在變動之中。
在IPF工作的其中一項特色,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一個人當兩個人,甚至兩人以上來用。 不只是工作的量,而是工作的項目。可能二分之一的時間負責大眾教育部門的某個專案,同時固定參與公民教育部門的活動,然後正在研究的題目是婦女教育。 這種安排其實是在經費吃緊狀況下的結果,但讓每個人能有接觸不同部門和不同專案項目的活動,使每個人在工作思考上擁有更豐富的觀點。也同時讓組織每個人都有合作的機會,讓IPF的工作氣氛相當熱鬧。
例如當初在安排我們的辦公室座位時,便將「是否能和大家都接觸到」的位置列為考慮項目之一。初來的時候,午餐時間,
來自台灣的我拿著微波好的便當到電腦前邊看邊吃,不小心洩漏了在台灣一天不能離開網路一小時的生活習慣,讓喜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巴西人相當訝異,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吃飯時間都是聚在廚房一邊聊天一邊用餐。
註: UniFreire:
http://redesocial.unifreire.org/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