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国辉
来了伦敦快将一年,在伦敦公民作为华人工作团队,我们对华人的组织工作间中会感到一点失败感(frustration),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由于在英华人一向表现出对英国社会疏离,由于早一代来英的华人主要是来当洗衣店或外买店(餐饮),这些行业都是工时长,甚至是每星期七日的工作,传统华人的观念认为,要积极工作赚取金钱,最主要的目标更是要让下一代有好的生活,在英国社会能 “出人头地” ,普遍以家庭经济为生活上至为最重要,一直忽视建立社会关系。至近年才有一些华人团体积极推动华人参政,鼓励华人登记为选民及投票,起步上已较其他种族迟了一些,亦因人手及多种限制仍只是缓慢地前进。
第二方面,伦敦公民一直以英国人的社区为主要的组织对象,最近几年由不同国藉/种族的同事加盟,例如来自波兰的同事,来自孟加拉的同事及非洲裔的同事等,他们不单以地区区域地划分组织工作,他/她们同时透过自身种族的关系,因而更能积极地联系相关的团体,不过这些种族/团体相对地较为融入英国社会。然而华人社区团体作为刚开始被组织的对象,他们普遍较为抽离,近年他们更因资源不足的问题困扰,令华人社区团体更多的制肘。据我的接触及理解,他们多关心本位的情况,所谓本位,以现在的情况为例,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开源及申请资助以解决资源不足的情况。这种以服务为主体,生存为首要的任务,就好像香港近十年因政府大力稍减资助下,各自为机构的生计想尽办法,却不断牺牲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初来到伦敦,曾听过一位男士,来自澳门,他曾向某华人社区中心求助,他的需要只是要求代为翻译一封信件,好让他即时了解内容。他却受到拒绝提供协助并指原因是他不是该中心的服务对象。原来是次的分享只是冰山一角,上两个月,我遇到一位女士,她因被丈夫暴力对待,被迫两年前逃离了英国,刚回来后才得悉因离境超过了两年,丧失了居留权,最终要成为流浪一族,起初她唯有找着该华人社区中心求助,可惜她得到的待遇只是无能为力及被指为不是服务对象,她只好继续在火车站露宿及寻找其他人的帮助。华人社区中心为何变得那么良薄?这个不是我要分享及讨论的,事实上别的华人社区中心也不一定会跟该中心一样,不过如果要组织团体,其被组织对象就是要关心社区,对社区的问题抱着一团火,期望能积极改变社区。现时的华人社区团体多关注团体的财务,管理及发展情况,往往忽视了华人的真正需要。记得五月份,我们组织了一次行动,“陌生人成为公民”,有关行动是关注在英国居留的非公民。近十多年,一般估计超过二十万中国人面对无身份的情况,他们来英后的生活,总是处处碰壁,早一个星期,我们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是当装修工作,主要是按工程替佬板工作,以日薪赚取工资,早两个月他分别接上两项工程,工作了一个月,合共应赚得一千英磅,但两个雇主均没向他发出工资。另外一位朋友,一天半夜,被几名悍 强行入屋,不单抢夺财物,亦打伤他及同住的家人,事后也不敢报警,只是恐怕身份问题被政府内政部驱留。还有无数的例子,反映出在英国长期居留而无身份的华人,他们有很多的需要,面对很多不合理的事情。作为华人社区的团体又应如何回应,或且应该问的是为何他们不肯作出回应!
组织华人社区,这个工作仍然充满挑战。现时的华人教会,华人团体,当中也有一些很有心为社区出力的领袖,伦敦公民华人社区工作团队的使命,就要继续推动当中的社区领袖参与。近这三个月,我们就正以华人赌博的情况进行组织及运动。促成这项运动的开始,Neil一开始便指出要把该运动的争取定出一个可行的目标,以要求市政府停止继续在唐人街发出赌博牌照,这样的争取目标既清楚而且是可行性的。再者,透过此事件,可进一步联系了几个华人组织,当中的领袖包括一间教会牧师,戒赌中心主管,及几名团体的领袖一同组成策略小组。到现在为止,小组虽仍未独立运作,但有待发展。组织华人团体,议定一个可共同关心的社区问题,由几个团体/领袖开始,未来将继续增加参与团体。伦敦戈民相信要再进一步为这团体提供领袖培训,推动领袖带动更多的团体成员参与,这样将更有效地推行发展组织工作。这种模式我也认为对推动华人团体投入及共同建立公民社会较为可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