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薇
六月豔陽天,有夥伴順利結束工作,也有人在地球彼端用身體與異鄉的病毒搏鬥,甚至切身陷入最緊迫的危機,相形之下我很安逸地在悶熱的小套房中佐汗水實踐低碳生活。最近的工作內容延續海豐的濕地展示內容及海下灣小學教育項目「海洋的故事」,我身邊的教育主任們依舊辛勤地在奔走於米埔、海下灣以及各個參與項目的學校,夏天,就這麼開始了。

圖1 「鯊魚海洋」桌布,
下載於官方網站http://www.sharkwater.com/downloads.htm
前天我和Island House同事一同去電影院看了”sharkwater”[1],片中描述人類長久以來對於鯊魚的恐懼誤知,亞洲魚翅市場龐大的利益導致濫捕,鯊魚面臨滅絕是眼前的事實,而背後的因果關係是整個地球生物鏈的失衡、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危機。影片播至中段時,敘述保育小組於哥斯大黎加海域上強硬警告非法捕捉鯊魚的船隻,因而發現主使獵鯊跨國買賣的元凶,竟是台灣的黑幫!於是”Taiwan”在片中出現了好幾次,漆黑當中我有些窘迫,電影散場時一位香港同事略帶嘲謔地對我說:「Suay…是你們台灣耶…」
在商品與資本流動的年代,香港與台灣,不應相互嘲笑的。我們應該一起羞愧、一起覺醒。
來香港將近九個月,一直到現在還常有人問起為什麼想來香港,我想我的回答應該是— 同為華人城市對我的召喚,地域與文化的靠近讓華人城市間有曖昧不明的距離與間隙,暨同質又異質,台灣是流浪到海島的孤兒、自立更生,有股樂天傻勁,無視於外界投以悲憫、狐疑的眼光;香港在似親非親的養/父母袖袍下,緊握奮力攢來的金錢與空間,內在壓抑著需多無奈與堅毅。
那麼,我接著問自己,九個月的時空旅行,有增加什麼重大的、本質性的認識嗎?放下自己的專業領域來到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當個「老」實習生有什麼好處?…走筆至此,我停了許久,我想,不如留待三個月後再回答吧!回溯至浩然基金會對於另立全球化的問題意識,不論真實的日誌留下什麼教訓,起碼參與這項計劃的所有夥伴們都以她/他們的身體跨越國與國、人與人的邊界,縱使再多的委屈與莫名,我相信這段時間的經歷一定會反射在日後某些人生時段的光譜上。另立全球化秉持就是地球公民的關懷,唯有瞭解自己的渺小,眼光才可以更加透徹,包括我們怎麼看待不同階級、膚色、國籍的人民,還有陸地、海洋千千萬萬的物種。
其實這次報告本來是想節譯我找到一份介紹香港第三部門的英文資料”Landscape Study of the Third Sector in Hong Kong(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央政策組,2004)”[2],該報告依據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對於第三部門的分類,再依據香港的本地狀況調整為以下14項分章介紹:教育及研究、專業及工商業組織及公會、地區及社區組織、民間組織、法律服務組織、政治團體/組織、福利、健康、環保界、體育及文娛、文化及藝術、宗教、慈善團體、國際及跨境團體、調查。第三部門於環境保育所扮演的社會功能涵括教育、研究、倡議、慈善及服務等面向,這篇報告就香港環保組織的發展背景、在社會經濟面扮演的角色,及其與公司部門之間的關係,不過礙於近日的工作進度只完成發展背景部分,將盡快整理上網與各位分享,而前兩段則為近日的感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