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國輝
圖:倫敦公民
來到倫敦公民工作,有幸遇上今年英國國會大選的一年。打從四月份開始,收音機、報紙都會提及有關三大黨的情況,那電視機呢?你一定會問,當然是最多人會收看三大黨的論戰及互相攻擊對方的不是,最可惜的是我家沒有裝上電視,有關內容只略知一二。五月三日是全體同事、組織者、團體領袖既辛苦又雀躍的日子,相信也是一次難忘的經驗。在英國社會而言,是次大會是一個由民間團體主辦,三中黨魁均出席,面對著2,500人來自社會的草根社群,他們代表著共150個不同的團體。當三大黨黨魁逐一站到台上時,首先聆聽處境困難的表述(Testimonial),最重要是要向場內會眾逐一回答是否同意大會提出的六大綱領。
分享個人困境,讓當權者更明白受害社群的境況
與當權者建立關係的平台
倫敦公民已早在上年年尾的時候,為今年大選作好準備。倫敦公民認為要積極擁抱權力,既是要跟當權者建立關係,又是要與他/她之間製造張力(Tension)。這個史無前例的大選前大會,目的是要讓倫敦公民與三大黨黨魁直接對話,無論誰當新一屆國會上首相,誰便要跟進及兌現他的承諾。
組織工作的反思-組織權力
倫敦公民的一個核心價值觀,認為一般的民間組織,對社會的看法多停留在「應然的世界」(The world it should be),認為社會應該可以這樣,充斥著不少的夢想,充滿愛心及熱誠,可惜這跟現實的社會有不少的距離,同時對「權力」既抗拒又遠離。倫敦公民首要的工作是組織權力(organizing power),集結及擁有權力、接近權力,以致可以俱使社會改變。當然我一直的理解並非成為權力,否則便墜入權力的昏暗中。因此,要有改變,要在未來中力求改變,倫敦公民選擇不會單單在場外示威,而是要製造平衡的權力,與權力者建立關係及對話,拉扯對方採取提議並改變。是次大會能夠出席2,500人,代表150間機構,背後代表300,000萬以上的群眾/選民,是集結權力的象徵。同時大會成為一個與三大黨魁建立關係的平台,具體而達成的目標,是他們紛紛答允若當選後,最少一年間將出席兩次CITIZENS UK 的大會,對六項議案的正面回答。
讓民眾接近權力
倫敦公民的社會角色及責任,便是組織社會上不同的團體,一同關心社會,關注政策。政治根本是每時每刻與每人個人同在,作為公民,愛自己、家人及社會的人,就應關心政治。一般人多對政治的態度,處於遠觀的,談政的人相對多,但關心政治的人相對甚少。能夠改變多些社會人士這種心態,倫敦公民選取接觸及組織不同的團體,組織教會是其中一個很好的策略,正如前文提出,不少的團體均充滿愛心及熱誠,關心社區,不過放在改變社會的焦點有所不同,倫敦公民要協助他們重新聚焦,讓他們明白及體驗接近權力的可取性,解封對權力的負面態度。能夠組織多元化的團體,集結團體力量,是次成功的主要因素。
非暴力抗爭的持久戰
是次大會曲終人散,興奮及成功感並不代表終結,倫敦公民認為,權力分析是一樣很重要的工具,事實上,政府並非擁有絕對的權力,在現今社會,權力分佈於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透過經濟、民生操控著我們,政府的另一邊手牽掛著不少的大財團,同樣內裡滿佈權力、利益。現代社會,單靠一個公民、一個團體,如何有熱心,充滿正義感,總不足以持久地改變社會。倫敦公民就是繼續結集公民力量,以一種非暴力抗爭與不同的權力周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