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樺
谷歌在全美自行車峰會(National Bike Summit)上表示將添加自行車的地圖訊息,這表示當我們搜尋google map時,有更多樣化的選擇,而聽聞另一則令人欣喜的報導是臺灣谷歌地圖整合了臺北市的公共自行車地圖,這二者皆歸功於完整數據資料及IT技術的結合,可惜的是,谷歌目前沒有北京自行車道路資訊。
圖說:紐約市的自行車地圖,可分析「最快到達」和「舒適騎行」兩種路線(網站截圖:http://www.nycbikemaps.com/)
撇開精準的自行車道訊息,可以用另一個好玩的角度,去審視自行車道,例如一次騎行考察時發現某段自行車專用道旁,有家生意挺好的汽車美容廠,外頭排了七、八輛車,而這段寬可併排五、六台自行車並有安全島阻隔的優良自行車道,僅剩下一台自行車穿梭的空間;而我通勤經常騎行的路段,有可併排兩、三台的自行車道,但是時常會有汽車違規停放,或是行走在道上的人突然穿越馬路,這些透過地圖是看不出來的。
圖說:自行車的天堂道路(攝影:張文樺)
圖說:天堂道路的另一邊,是自行車道上的市集(攝影:張文樺)
去年,自然之友透過絲路大道公司製作套疊在google map上的圖層,做了一個網站讓民眾繪製自行車道,便是透過使用者主觀評分,綜合來自安全、空氣、噪音、路權、風景等五項指標,讓路線有藍、綠、咖啡等不同顏色的呈現;這樣的評分,雖然無法代表全時段的狀態,但它踏實地表達出一般人騎行的考量不單純是自行車道是否完善,還有更多主觀的思維,包含到達目的地的方便和急迫性、環境的舒適度,乃至怎麼看自行車文化。
三月初參加雲南衛視《民生大議》的節目錄製,主題討論是否應該限制私車增長,我坐在觀眾席一邊聽各行各業的來賓意見,一邊思考低碳出行項目的方向,美國環保協會中國專案負責人張建宇的一句話令人釐出頭緒:「城市的基礎設施,政府的政策管理以及公眾的環保意識,是解決綠色出行問題的三大方面。」
從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最關鍵的文化意識若是將自行車視為落後的交通工具,那麼有再多的自行車專用道也難打動大眾的心。剛到北京最不習慣的就是過馬路時,常被紅燈右轉的汽車嚇到,因為他們常以幾近撞著的方式恐嚇行人讓路,然後在觀光客較多的王府井商店區,偶可見到憤慨的外國人怒視和伸手阻攔汽車或公車駕駛。有次我跟著一群老外「順利地」過馬路,一耳聽到英語的murmur,另一耳卻聞身後的中國大媽們不悅地指指點點這些外國人怎麼可以這樣。加上自我優越感甚高的汽車族有意無意之間或亂停放壓迫步行和騎行空間,或粗暴強行於行人與自行車騎士之上,而後者被車或喇叭聲嚇到、跑步過馬路或讓行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閱讀到一篇兩年多前的報導,深圳「悅行者促進會」發起人李程跟採訪記者說,小時記憶裡,三峽老家的農村田埂很窄,只有三五公分,技術好的小朋友,在田埂上把車騎得飛快。我突然有個發動微笑騎行的奇想,如果微笑、哼著歌貌似開心的騎著自行車,能不能如滴水穿石喚起一些人對單純生活的渴望?
圖說:北京798藝術區的快樂騎行者(攝影:張文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