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0年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陸續出發中。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令人驚艷的泰國另類農業行動


文/圖:楊淑華

一月底開始這個月,有了較多參訪其他組織,參與不同活動的機會。其一是參訪了目前泰國唯一做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社區,其二是參與一個農民團隊到清邁的有機學習之旅,見到令人驚喜,已經運作十年以上的農民市集。

上個月交報告的日子,很倉促的離開了KKF辦公室,因為前來接我們的人提早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我跟中國的夥伴很快的就搭上這台一整夜在曼谷送菜的貨車,返回他們的社區。位於素攀武里府東北邊,三個府交界處,而做CSA的這個甲良社區實際位置位於北碧府。

帶領我們這一個禮拜學習的是Prayong和Jane這對夫妻,他們是很早期的KKF工作者,18年前因為計畫來到這個地區做種子銀行跟有機的推廣,即使計畫三年後就結束,他們依然繼續選擇留在這個偏遠的山區,與當地貧窮的農民繼續努力。兩人有明顯的角色分工,prayong負責的是有機農業技術的教授與指導,也常受邀請到中國、印尼、印度等其他國家去教學。而Jane則是很強的組織工作者,甲良社區內有婦女組織、青少年組織,和農業CSA計畫都是Jane運作出來的,除了經濟農業外,對延續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做出很大的努力。

CSA計畫大概是七年前開始進行。在這之前曾有另一個農民做過此計劃,不過是由數各組織支持這個農民這樣運作,現在也早就因為計畫結束而結束。CSA開始時,Jene他們先從自己的農地做起,不足的時候再從當地的有機農民的生產去採購,消費者也是從一個…五個這樣慢慢擴展。兩年後,終於有一個社區的農民願意加入CSA的運作。

這個社區在Prayong的有機課程後已經轉型為有機生產,只是早期多把產品銷售給超級市場,雖然銷售價格較高,但是依然免不了市場機制的剝削,以及農業生產必須統一規格的荒謬。於是這個只有二十戶的甲良小部落中的九戶農民開始參與CSA的運作,而Jane從一開始的一同生產一同運作,慢慢的退出生產的行列(他們要做的事情太多,只求自給自足,生產給消費者負擔太大),讓農民逐漸熟西運作的方式後,目前Jane主要負責接聽消費者電話,每周一次去反映給農民知道,做改進。

除了CSA讓農民跟消費者建立在現代社會難見的城鄉信任關係,這一整個過程更是農民培力的典範。

而隨後的一個禮拜,Jane幫湄宏順府的一群農民安排了一個在清邁的有機參訪行程。這一群農民是曾經Prayong去上過課程的農民,但是雖然學了不少技術,面對轉型還是充滿害怕,總是有很多的理由繼續慣型農法,這次是希望透過實際去拜訪已經在操作的農民,增加做的信心。

在清邁府我們拜訪了很多農戶,有在山區地形的,有平坦地形的,但不管如何都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種植、生產多樣化。不管地大地小,總是種了各種蔬菜,有很多果樹,養魚養鴨養雞養豬,形成很完整的生態循環。在台灣的有機農戶裡大概不容易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有機生產大多還是有主要項目作為大量生產的目標。

面對我的驚嘆,Jane告訴我,對他們來說,農民能夠自給自足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銷售。當你太多需求是必須向外求時,即使有在多的生產都很難支付。我不知道回到台灣的經濟環境是否能允許農民這樣操作,但是我自己覺得很感動,好像是一種理想世界被落實的感覺。

其中一天早晨的行程我們去農民有機市集。當Jane告訴我必須六點起床出門,九點過後市集就沒多少東西的時候,我真是睜大眼睛一臉訝異。看來我是太習慣台灣那種活動式的農民市集了,像是讓民眾假日休閒的去處。但是在清邁,農民市集就像一般的早市一樣,在每週的三、六早晨,主婦們就拎著菜籃前往。

在清邁地區農民市集已經運作十年以上了,目前單就清邁市區各處就共有17處有機農民市集,由不同的農民組織經營,場地由參與的農民共同承租。而我們參訪的那一個農民市集更有一座建築Organic`s Warehouse是由農民一同出錢蓋成,常態性開放(市集只有一週兩次),專門販售農民的加工產品。

這些陸續得到的資料,讓我覺得汗顏。大部分的台灣人總覺得自己是先進國家,面對東南亞總視為落後,想當初我告訴親友說到泰國來學農業的東西時,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到泰國學呢!或許台灣的確有良好的農業技術可以洋洋得意,但是在農業運動、農民組織上,我卻看到許多我們遠遠落後的地方。這些也激發我想要促成一些讓台灣農民前來交流學習的機會,我們的農民經濟條件上確實多優於泰國農民,有能力出國的農民不少,但是交流農業卻太少。


清邁的農民市集,消費者和農民互動。每個攤位上有農民的基本說明。



CSA有機農民的種植區域,農戶種植多不超過一萊。



這個涼台上,農民進行秤菜重量、包裝以及分配消費者所需蔬菜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2 意見:

  1. Arren on 2010年2月25日 清晨5:44 提到...

    淑華寫得真是太好了,有一點小問題,圖說中的「一萊」是面積單位嗎?相當於多大的面積?

    進步或落後其實是相對的,不能用資本主義的那一套以利潤或什麼鳥效率來衡量,有時是價值的選擇的問題。一切的問題在形式就展現為農業商品化所衍生的種種所謂產銷問題、產銷結構等;從自給自足的農業轉變為商品化農業的歷史起源可能比現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還要久遠,其分界點在以自給為主有餘才交換出售,或完全以商品為交換為生產的出發。這或許也可說是一種農業異化的過程。

    台灣由於農業商品化的歷史發展得早,再加上現代式資本主義的的全面發展,我們因為地幅太小,加速了了資本/商品/貨幣的全面滲透與普及,使得改革增添更大的難度。從你報導中可很清楚的看出,泰國的運動者很清楚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要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條件,而台灣與泰國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如果覺得他們做的是你想要的,那在經驗的整理與想像時,一定要把差異與如何轉化或接合放在心理。

    台灣在談社區支持型農業或共同購買或有機農業的推動上,是完沒有觸及對農業商品化這個根本的問題源頭的,或許他們是對的,是務實的,但從我這陣子在巴西的有限觀察與面對這裡滿腔革命熱血的朋友,讓我不得不思索什麼是革命?什麼是革命性的運動?怎樣辨識改良與革命的判準?真的有可能做到革命性的變革嗎?怎麼去革命?革什麼命?

    但目前完全沒有什麼明確的答案,但從妳的報導中,引發了一些感觸,就忍不住多話起來,算是我們在不同地方的經驗交換,與想法交流吧。

  2. wada on 2010年2月28日 下午4:55 提到...

    哈,感謝明賢大哥的回應。

    「萊」是泰國土地耕作面積的計算單位,類似我們的「分」,
    一萊大概是1.65分。

    在泰國,因為綠色革命的關係,其實跟台灣或全球大部份國家有一套非常類似的農業(傳統到慣型)歷程,但是慢慢的也越來越能感受到當中的不同。
    台灣往工業化的發展可以說相當順利,脫農的速度在亞洲恐怕是數一數二,又如明賢大哥所說,台灣地幅太小,所以要找到不被這一整套資本主義邏輯污染的地方實在不太可能。而在泰國從事農業仍是人口中的多數,許多比較偏遠的地方,還能保有比較傳統的生活形態。這也是為什麼我懷疑目前台灣自給自足農業操作的可能性的原因,可能要靠覺省的原住民機會比較大,哈~

    基於總總不同,我也還在學著經驗轉化的功課。

    wada

張貼留言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將本站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給友人,或使用 Email將本站網址轉寄給朋友(http://haoranngo.blogspot.com/);也歡迎您填寫訪客留言版留言給我們,或是給我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引用。

文章總數: , 留言總數: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