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麥家蕾
0.2010年1月1日0 時0分。歸零的一天,但願可以由零開始,讓我嚐試令一種表述可能。
1.1是開始,13被喻為不祥。我在自己的誕生日,帶着未知踏向另一個未知。從Bhopal出發去Koraput,要先坐24小時火車到Visakhapatnam,然後要再轉乘其他汽車。毫無疑問,火車是會誤點的,今次只是2小時,還好。到達之前,我在火車上翻完最後一頁《百年孤寂》。這是很值得夥伴們閱讀的一本書,我們就像故事裹的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
2.一下火車便見到來接我的人——一個身材瘦小,文質彬彬的男人,他是住在Kundra區的Tutu。見面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往後兩個星期,我都會在他家渡過。隔天也見到其他BGVS Orissa省的成員。他們告訴我,今次我到這村子需要做的工作,是為正在Kundra區進行的閱讀習慣推廣計劃寫報告。唉,真是。類似報告這種字眼,會立即啟動我的執著機制,我覺得這是要很細心去明白一些事情怎樣運作才能做好的東西。我時日無多,而且對Kundra一無所知,要從零開始呀。這個計劃是做甚麼,報告到底是誰看的,用途是什麼,我也還未能問得出來,而我手上只有一份不是看得很明白的計劃書及concept note。不確定和未能掌握的東西,忽然間令我覺得很大壓力。淺意識中,我企圖用力抓住一個可以令我完成目標的點。
3.從這天開始,我在Tutu的家暫時住了下來。他的家有一個媽媽和一個弟弟,爸爸則在幾年前過身了。一個滿頭白髪,長得很高的老人說這個家從此就是我的家,Tutu的媽媽就是我的媽媽,其他人也是我的家人,我也是他的granddaughter 。所以,他問我,他是我的什麼人。
“Grandpa. Hahahahaaa.....”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這些住在城市的人,習慣與其他人很疏離的生活,即使是家人或談得來的朋友,也會有意無意用距離製造個人空間。他熱絡的舉動,是讓我有點不習慣的。不過,被強迫稱呼他是Grandpa之後,又好像挺順口的。Tutu的媽媽本來對我住在這個房子滿多擔心的,一句Mam,好像把其中一道本來將我們隔開的牆推倒了。
4.第二天一大早,我跟着他們一起到另一條村拜訪一家小學。從村子到村子,其實分隔了好一段距離,沒有交通工具連接各村。較有錢的人用騎摩托車代步,沒錢的,就是三輪車、牛車或用走路的方式。而其實,大部份村民很少離開自己村子的範圍,很多婦女們,甚至很少離開自己家的範圍。
到達學校的時候,已經聚集了一些人。他們在地上用布鋪了一下,便圍成一個圈坐下來。人群的前方預留了一點空間和幾張椅子給我們。一位BGVS的資深會員向大家自我介紹,說了一點點來的目的,然後便向大家唱一首歌。清唱的。哈,這大概是BGVS的其中一個特色吧。在很多活動,他們都會用一首歌來開始,又用一首歌做結束。他們有很多很多歌,還出版了歌詞集。旋律通常都是輕快或充滿朝氣的,而且總有一小段歌詞會不停重覆,不懂印地語有時也可以跟着唱。
5.正如一位上年來BGVS的夥伴所言,我們很多時候會「充當現代科技的化身」,像這些場合,主要工作一般來說都是拍照和拍照。不過,更多的互動和投入需要語言的幫助,我可能也沒有辦法。
6.之後一段日子的走訪,也是以差不多的模式進行。我開始搞清一點點,閱讀習慣推廣計劃其實從09年11月就開始進行了,長遠目標,是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識字率。其中一部份工作,是以演講的方式,借用學校的平台,向學生、老師、家長和村民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提供的,除了硬件上使孩子很容易可以有書看,還有軟體上建立一個友善閱讀的環境和閱讀氣氛。
參與這個閱讀推廣計劃的學校一共有20家,每間都來自一條不同的村子。在硬件上,這些合作的學校會設置圖書館或閱讀閣,書本來源是BGVS及UNICEF;也有在學校及村子中當眼的牆上寫上標語讓村民多認字,諸如「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母親是孩子第一個老師」,「教育是一盞明燈,掃除黑暗,照亮光明」。至於軟體,父母和村民都是推廣對像。往後會透過遊行、戲劇等方式引起村民注意。
7.後來,我分階段抓到一些時間和村民聊天,Tutu在旁邊幫我翻譯,因此有機會聽到一些鄉村基教育的問題。與教育相關的人物包括學生、老師、家長、政府官員。
譬如呢,我問那些穿着色彩鮮艷莎麗的媽媽們,有些人說家長因為不重視教育,所以沒有送孩子去學核,是不是這樣呢?一些媽媽說,她的孩子在學校學不到東西,書唸了好幾年,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怎樣寫,上學都是浪費時間,家裹這麼窮,不如到田裹幹活幫忙一下家裹。而且,即使勸她的兒子去上學,他還是溜出去玩耍。
一個己經畢業的學生分享他的學習經驗。在學校裹,老師會用體罰的方式來徵治學生,讓他覺得很害怕。很多時候,老師沒有上課或者不在學校,教學的方法也讓他覺得很悶,老師會照着書本來唸書。這些原因令他很不喜歡上學。
老師則訴苦,絕大部份政府學校的師生比例都是高得嚇人,可以很誇張地到達1:70以上的地步。一個教室裹有4至5個不同的級別同時上課,一個老師要同時處理有可能超過2個以上的課室。有時他們覺實是會離開教室,因為他的職責除了教學工作,還有打理花園、修補校舍、學校的行政工作等。因為村裹識字的人不多,有時也會被村委召去處理一些事情。即使曾經向政府反映過要增加老師,也是困難重重,因為貪污之氣太嚴重,即使交了申請,也不知道有沒有批下來,也沒有渠道去查明,只能無日無之地等待。
8.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聽說Kundra區早10年前的教育素質比較好,因為從前的學校比較少。為甚麼呢?從前學校少,5至6條村子中間才有一間學校,大家沒選擇,所有村民都會送自己的子女到這間學校。學生人數很多,政府不得不撥資源,所以無論老師數目或行政費用都相對較多,老師也可以分工處理不同的事情。現在,幾乎每條村子都有一間學校,村民都會選擇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較近的學校。但是,由於每所學校的學生人數下降,政府也不會投放那麼多資源在一間人數不多的學校,教學水平便整體下降了。
9.Tutu後來帶我去參觀一間學校,它正在面對所有政府學校面對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這兒有一位很關心教育的村民,他從前也是這間學校的學生,自告奮勇當老師,每天3小時。他的出現幫輕那位孤獨的老師一點點忙,但他說,只有他一個還不夠,他正在召集村裹更多的人幫忙。自發地貢獻個人力量來解決問題,並嚐試集結力量來尋找解決方法,這種自主性的舉動,其實不就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基石?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