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0年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陸續出發中。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得到...了嗎?


文/王牧農

猶記幾年前在CNN看到某個跨國投資企業的廣告,記得廣告中間橋段,鏡頭拉到美國北方某個森林裡正在進行的伐木作業,影像焦距在遠方激烈抗議的保育人士,這些抱樹者 (tree huggers) 因干涉商業行為而被逮捕入獄,下一秒,鏡頭拉進被囚禁在警局的一位因保林行動失敗而垂頭喪氣的抱樹女臉上,此刻,警長站在牢房外告訴她,你被保釋了。廣告最後一幕是抱樹女坐在野狼機車後座,手攬著保釋她出獄的臭臉伐木工,這時鏡頭特寫夫妻倆臉上的微妙表情,那是寫滿了無奈、妥協和愛意的一刻。載著兩兆對立和妥協的那輛破機車,幸福地揚長而去。片尾字幕打上,旁白由一個世故但知性的中年男子誠懇道來一句 punch line,Here at XXXX we value differences。

對於這樣一個伐木公司和保林運動之間的零和關係,這支廣告用男女“權力”有別、近儒家求和顧全信號,巧妙影射既使在一個二元對立架構下,仍有可能營造雙贏圓滿落幕。然而,現實環境運動的抗爭,不免是「建立在一方所得,係來自於另一方所失」的敘述上,得失加起來相抵為零。放眼望去,坊間所見的環境運動,多數為公眾對公共政策的缺失或是企業所連帶造成的環境破壞,因而結集並施與持續性的集體挑戰,其共同目的在改變現狀,匯集共識、形成壓力,動員某一議題的運作。其公眾代表性或多或少,但必備條件為摻雜某成分的公共利益,使之由議題轉換納入政府政策議程或扭轉與此公共利益相違的商業行為。

公眾不代表公共利益,公共問題也不等於一張自動進入公共政策議程的門票。因此,由民間團體中介扮演中介媒,塑造公共興趣,因此活化、匯集和宣傳公共議題,並在必要時,藉由傳媒曝光和宣染故事的編寫,將復雜的現實政治和商業行為簡單化及兩極化,藉由簡化的道德方程式訴求,引起由內衍生或外來湧來的公眾輿論,成為政府政策及商業行為的的監督者。

倡議型環保組織因此經由營造鮮明的敵人輪廓,簡單扼要表達訴求,已獲取一部份民意的支持,給予其行動和訴求正當性及合理性。在議題黑白壁壘分明時,如某企業或工廠非法排放污水、砍伐雨林、卸放工業廢土、從事瀕危動物走私與買賣等,訴求的對象和敵人圈劃明顯,社會道德之聖與邪自在人心。但多數環境問題皆有複雜國際政治現實複及跨複數公共利益多層面之特性,甚至是相互衝突,又要如何呢?在面臨接踵而來的割喉環境問題,無政府公權力的環保組織在無法摸清、滲透及參與全面性政策體系改革的內憂外患情況下,為了在時效內達到個別之訴求與目的,倡議組織則需簡化並重整議題的背景,吸納並篩選有利於鞏固自我形象和宣傳的訊息,利用此槓桿原理獲取最大的民意支持和與論壓力,無論是否具備充分的專業素養、知識或參與式發展來抽絲剝繭議題多層面性。畢竟,其功能之最大著力點與爆發點在於曝光事件,採用汙點策略,以凸顯問題所在,逆轉獲利天平的角力力學。若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問題點來檢視,其實與一場精湛的民主選舉無太大差異,唯獨其倡議公共利益之獨立性與單純性的強烈度之分。簡單的說,這個複雜關係,獲利者之所得來自於其他利害關係人知所失,換言之,如同回到現實政治所面臨的零和賽局中,一方所得,係來自於另一方所失。得?為啥而得?可否雙得?一刀切(universal application)的倡議模式在哪個程度上能有效地促進議程的大躍進,並進一步跳躍出零和賽局,則需要個案個別論述。

這個月工作項目漁業調查,學了不少,然而又面臨說與不該說的困境,有機會再分享。過去四個月在香港綠色和平的經歷和體驗,值得了!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將本站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給友人,或使用 Email將本站網址轉寄給朋友(http://haoranngo.blogspot.com/);也歡迎您填寫訪客留言版留言給我們,或是給我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引用。

文章總數: , 留言總數: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