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張文樺(自然之友)
工作報告2009/12
一次在跟辦公室夥伴吃飯時聊到個人夢想,我說這兩年特別想做一件事,就是想要幫NGO設計公益商品,因為當我想買一些NGO的義賣品作為送給朋友的禮物時,時常看到一些東西是想藉由義賣籌款,連帶大家也抱持著支持的心態去買,而非真的喜歡、真的需要,那麼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去瞭解這些願意支持義賣品的朋友,他們喜歡什麼?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東西?換個角度想將義賣品的定位延展成公益商品,考量的是消費者需要什麼,而我們能夠站穩產品開發的方向是兼具實用性、環保永續性、人文社區支持性的,並且認真思考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聯繫關係,以及中介教育的理念。
例如,現在談公平貿易的精神,我最欣賞的是他們提出品質取代支持小農訴求的口號,例如公平貿易咖啡,他們能夠兼顧社區支持的初衷,然後結合有機或雨林保護的議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咖啡對某些人是必需品,不能因為支持而犧牲口感;站在生產者的角度談永續性,不能因為是弱勢團體而有藉口提供品質較租糙的產品,我看了幾部紀錄片,現有的公平貿易咖啡中,有些是在世界咖啡評選會上佔有極大優勢的,他們能夠在市場上挑戰其他大量生產的商品。
沒想到這次聊天,自然之友的夥伴認真的思考並回應了我的的無心插柳,讓我將一部分的精力安排在行政部,協助義賣品開發。自然之友打算做兩年的義賣品規劃及開發策略,在正式開會討論前,我跟行政部主管花了一下午討論其可能性,如何讓義賣品紮實地和自然之友的理念、目前關注的及未來的議題方向結合,也共同梳理了現有的義賣品,了解過去在開發義賣品的想法與經驗。
已有十五年歷史的自然之友,陸續有不同的義賣和出版品,以及各類合作的方式,例如綠色選擇手冊連續兩年與頗具名氣的《時尚先生》雜誌合作,作為雜誌贈品。僅此羅列現有的:環保筷子組、環保袋、一卡通(大眾公交的儲值卡)的卡套、手機布套、標有組織Logo的水壺和手絹、動物拼裝玩具蛋、廢紙製成的鉛筆組等。此外,有些是不同專案項目或會員主題小組的禮品,大多有小額贊助的經費支持,因此可以免費贈送給志願者或作活動獎品,如作以宣傳垃圾分類冰箱磁貼和T恤、美境行動的胸章和再生紙製的文具尺、綠色地圖摺頁、綠色希望行動的筆記本,以及觀鳥組的明信片和書籤等。還有一部分是自然之友書系,出版過十多本的相關書籍,其中包含從2005年開展和出版的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
整體義賣品的規劃,除了設計理念與現有的工作專案項目緊扣外,還有許多行政管理的需求考量,例如庫存管理、通路延展,我們討論到一些因為新的義賣品開發而被打入冷宮的舊品,除了作為活動贈品送出去外,是不是能夠重新包裝再創造其附加的價值呢?當天下午熱血沸騰地討論並想像著各種可能性,為了讓思維更加激蕩,我們還舉辦了一場「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一自由交談模式的動態討論會,透過小花瓶、點心、咖啡及音樂營造的氛圍,聚集辦公室跨部門的12位夥伴,一起發想自然之友義賣品/公益商品的方向。感性溝通之後,接下來將是理性的實踐!





1 意見:
很棒的分享。我剛好買了一些德里窮人之家婦女所做的耶誕卡片(只是抱著純支持的心態),也想知道,如何使用公平貿易的精神,考量消費者的需求,讓消費者甘心且願意的支持。(而不是一時的消費同情與憐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