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文樺(自然之友)
工作報告2009/11
來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迎接據說是秋季以來最大的一場揚塵,把我們活動當天的宣傳單吹的四散,我的第一個工作,便是把它們都撿回來,有自然之友的簡介、他們協同社區志願者繪製的什剎海綠地圖等,飛得最遠的是這次重點,”減垃圾”馬拉松行動的摺頁,因為志工總是不時來回補充再分頭去發送,所以我擺在那疊摺頁上面用來鎮壓的東西總是被拿開。會場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自然之友受2009北京國際馬拉松活動主辦單位的邀請,成為最先也是唯一的參展公益夥伴,我從會場西門進入,前一天自然之友的夥伴提醒,看到圓形廣場時攤位就在排首,很好找,我驚喜在北京如此盛大的年度活動中,環保公益組織竟然能占據這麼好的位置,後來才搞清楚,就在路跑選手回程抵達終點後,沿著各個攤位,最後才是我們,在攤位順序的最後一個。我們從出口進來,把最後一個當成第一個攤位了。感恩前輩投入的心血之際,多少帶有一種錯過極具歷史意義時刻的失落感,這些念頭早在進入環保團體工作的第一年就萌生,但北京在眼前,他們才剛開始做宣導,一般老百姓還沒有環境危機意識,我等於回到台灣老前輩抗爭的年代,只是場景變成了北京,跟他們齊行重頭開始,於是我跟李波說,我們這一世代只是享受著上一輩努力爭取而來的成果,老實說沒有實戰經歷可以分享。
自然之友為這次活動收集了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北京目前有16座垃圾掩埋場,處理能力是每天1.03萬噸,但北京實際的垃圾量尚高於此數量0.8萬頓,因此自然之友提出將其中少說60%的可回收資源分開,可解決一部份的垃圾問題。而我在一篇討論財政預算績效的專文中得知,北京市環衛部門曾經投資1億元(相當於4.78億新台幣)在全市設立分類垃圾箱,但是人民分類、政府回收的工作,其中一方沒有到位的話,這樣的投資都是枉然。北京與台灣有些雷同,也有路邊拾荒者會翻找垃圾桶裡可以賣錢的紙張或塑料,不同於地狹人稠的台灣所使用的手推車,他們騎著北京常見的三輪車,在道路沿邊的垃圾桶尋視,三輪車後面總是拖著疊疊紙箱、吊綁著膠桶、鐵罐。在這場”減垃圾”馬拉松行動中,他們無形間成了馬拉松選手的前導領跑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