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0年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陸續出發中。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北京自然之友滿月觀察


圖、文:陳婉寧(北京自然之友志願者)


上圖:北京國際馬拉松垃圾分類推廣活動




赴任自然之友擔任志願者迄今已滿一個月,這一個月來從落地北京的隔日參與國際馬拉松「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市民倡導行動、在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博覽會推廣中國環境NGO在線平台,且尋找可能的合作對象,向一般大眾及學生社團廣為宣傳、協助自然之友教育活動部辦理為打工子弟小學設計的綠希望自然教育行動、策劃高校沙龍進入大學院校分享台灣環境志工經驗及推廣中國環境NGO在線平台等。經過一個月的洗禮,每每在不同事件情境與社會背景下,與台灣經驗形成微妙有趣的對比,同時也時時提醒自己,做為一個insider/outsider兼俱的角色,具有彈性身分地進入/游移觀察組織發展,就好像一件事情總是有台灣與中國兩條路線的思維在交錯對話,我慶幸自己如此幸運得以身在其中,不斷地讓腦筋維持「輪轉」狀態。


自然之友「不自然」?!自然與自然之外的組織發展


幾次參加組織所辦理的公開活動及身處辦公室內的「潛伏」。歷經十五個年頭,號稱中國第一家草根性民間環境組織的自然之友。對於來自台灣的志願者能夠帶來的新鮮經驗或組織參與模式感到期待,我感覺組織內部在甫上任領導者的帶領下,有千頭萬緒的事務待釐清與重新整合。簡單來說,目前組織內分有教育活動部、公關傳訊部、調查研究部、發展合作部、行政財務部,同時在組織總幹事及理事會的監督領導下,加以分散各地的會員組成組織的臉孔。


教育活動部在自然之友內算是個歷史悠久,且率先在中國國內致力於自然環境教育推廣行動,研究調查部在於為各組織項目打好組織行動的研究基礎,發展合作部與公關傳訊部是過去舊有部門的重新轉型。轉型這兩塊,也是自然之友目前急欲改善及發展的。一為做為一個長達十五年的會員制的組織,就我的觀察而言,卻感受到組織本身與會員間的聯繫是有斷層、往來不夠密切,更多數是建立在繳交會費,接受會訊的層級;一當需要進行議題行動時,調動會員與會員共同行動的能力也容易因此而疲弱。我總是感覺不到:我們的會員在哪裡?組織與聯繫會員行動的永續機制與經營策略目標也尚在摸索。就像一些當前在各省份所面臨環境議題(如:垃圾焚燒、城市人本低碳交通制度與政策督促推行)串聯行動的迅捷度和如何透過既有的會員基數更普遍地影響個人生活?誠如過去會議中曾討論組織發展就像一個變形的纺錘一邊大一邊小,要如何合作織出一段織錦?在既有組織老牌項目要如何加入促發社會環境意識及一些行動的軸線,同時針對現下立即的環境議題又能夠在第一時間具備充足的議題背景與行動能量回應。而這些行動鑲嵌的又是對外發聲的管道、形式與應對,許多次參與活動,其實發現組織尚未建立靈敏的環境傳播策略,每一位自然之友夥伴都應該意識到在私下或公開場合的發言對外代表組織品牌,這也是我幾次在高校沙龍中公開分享一些台灣經驗後,每每會反省自己在公開場合的發言或用詞和傳達事件的說明策略;另外,也因為幾次與公關傳訊部外出洽談企業合作的機會,漸漸嗅出草根非營利組織其實更需要比所謂的國際組織懂得掌握各種形式的傳播管道,同時也不排除需要因人因是制宜地彈性產出企業合作方案。尤其是自然之友是一個相對容易親近、接近的民間組織,在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博覽會場合中,更是吸引許多家庭主婦、婆婆媽媽圍觀,這些使用生活語言與方式相對家常,是更能夠影響家庭成員(例如使用環保筷、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潛移默化環境思維的主要人物。這些也是需要緊抓的受眾群體。


在組織內因為志願者身分的彈性,而有機會游走各部門間體會更多,越覺得做為一名組織工作者,需要跨部門的溝通、了解與協調能力,並在其上同時顧及永續經營與支持的志願者、會員制度;對外又要隨時有蓄積待發的「子彈」發射,同時還要持續因應社會時序發展開發不同的創意合作方案(諸如社區促動、自然棲地參與經營),而不只是關注環境面向的可能性。


幾次與主管的互動討論,我發現小尺度的創意操作和想法提供,是能夠被接受的,且組織也願意讓我嘗試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我自己在其中慢慢畫大可突破的尺度界線,對我而言這不啻為一新鮮有趣的社會實驗場。


總是被問到的問題-妳覺得我們不同在哪裡?


在辦理幾次高校沙龍的活動中,讓我有機會得以在第一線接觸北京地區大學生對NGO相關事務的看法、想像與現有理解。初初開始,我們找了幾個北京地區更草根且相對年輕的NGO組織者(真的非常年輕啊!大學畢業一、兩年的有為青年)以及第三部門講師、其他NGO工作者的經驗分享,以及我的一些台灣經驗。就我的觀察,NGO組織工作在北京而言已經是相對活躍及開放的地區,也因此在這座首善之都匯聚了各式各類的草根組織。但對一般大學生而言,志願者服務、志願者的精神與價值,乃至於認識理解NGO組織工作、選擇在NGO領域工作等項目,還是很模糊疏離的概念。大家認同與肯定例如:老人服務、幼兒園服務、偏遠地區校園服務的精神與價值,卻缺乏對於這現象背後的社會結構、政策背景討論、理解。志願者服務單純化為一種善行、一份因應校園規定的服務工作;加上社會對於「自由青年」(也就是畢業後沒有份所謂社會評價上的正職工作者)憂慮、當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非常沉重,參與NGO組織或加入NGO組織工作普遍而言是不被鼓勵嘗試的;大家更著重於到底組織工作能夠帶給我多少福利、待遇與保險?就像光譜上的兩端,我在北京城慢慢結識一些小眾的、實驗性質的年輕草根團體,每每參加他(她)們的組織活動,就會發現還是有很蓄勢待發的能量在蠢蠢欲動,玩的還是新奇創意屬於年輕的一套。所謂的八○後、九○後,正是組成這群年輕力量的中堅份子;大家都在見縫插針組織在地力量與內容。


當我站在大學校園的講台上分享台灣經驗,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妳覺得我們不同在哪裡?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大家討論的結果還是公民社會與制度上的差別,但就是因為這樣的差異,有太多的火花可以在彼此間激起。我也慢慢地剥除自己固守的台灣中心,在現地的制度下操作和理解同時尋求突破。


未來在自然之友的工作項目,目前是協助低碳家庭計畫之推廣與實際小點試驗,以及協助自然體驗活動項目培訓、規劃與評估。期待我自己可以永續性地好好經營這幾項任務!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將本站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給友人,或使用 Email將本站網址轉寄給朋友(http://haoranngo.blogspot.com/);也歡迎您填寫訪客留言版留言給我們,或是給我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引用。

文章總數: , 留言總數: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