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家庭,電視上正播著胡錦濤在國慶當天的講話
南馬庄,拼湊我的中國農業圖像
圖文/陳怡樺
忙忙碌碌到綠色和平已屆滿月,中間歷經了一個十一長假,以及一段充滿奇異經歷的行程—河南省蘭考縣南馬庄參觀社區支持型農業……
「反轉基因/反基改食品」以及「可持續農業」是綠色和平中國辦公室兩大重點工作,也是綠色和平總部持續關注的議題,其中反轉基因已有近20個歷史。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這幾年在台灣各大環保團體的努力下,不論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還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甚至是「3月22日水資源日」已算是小有名氣,但是1016世界糧食日似乎仍有待努力,今年似乎也沒有太多相關議題在那天發生。
《《《《《 為了「數據」而戰!
上工後,第一個最具體被交代的工作便是,在世界糧食日當天,以綠色和平的論點寫出「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的評論稿,為了這篇稿子,收集了以下的數據。
「氣候變化將會影響中國糧食的供需平衡,二十年後導致糧食缺口。」、「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將使中國2050年的糧食總生產水準下降14%-23%(與2000年的5億噸糧食生產水準相比)。」、「夜間溫度升高1℃,水稻將減產10%。」、「受氣候變化影響,溫度升高將加劇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特別是在北方乾旱和半乾旱區情況更為嚴重。」、「氣候變暖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氣溫升高對農作物害蟲的繁殖、越冬、遷飛等習性產生明顯影響。」
化學集約型農業是最主流的農業生產模式,過去中國政府以補貼形式鼓勵化肥生產企業的發展,同時政府曾對農民使用化肥給予相應的補貼,以致90年代起,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實際上,中國農田中的化肥利用率只有15%~35%,其餘未被吸收的化肥或者進入水中造成污染比如藍藻爆發,或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養分失衡,或形成溫室氣體(主要是氧化亞氮)進入大氣進一步加重氣候變化。
這些資料讀來可能很八股,卻很見微知,而這些數據卻也不停地在綠色和平農業組的討論中出現,為了改善這些數據的發生,也是食品與農業組存在的根本原因。
《《《《《 南馬庄,歡迎您!
不論是鼓東俱樂部、大王菜鋪子,或是行之有年的主婦聯盟,小農系統在台灣百花齊放的同時,中國河南南馬庄也開始社區支持型農業也默默地耕耘了六年。我很開心,也幸運,為了彌補對於中國農村的「毫無所悉」,能在上工之初便有機會走訪農村,具體了我對中國農業的想像。
此行的形式為由自然之友鄭州小組發起,邀請鄭州市民在十一大假之初,攜家帶眷到近郊的南馬庄農村進行一次生態之旅。為了歡迎「城市人」的到來,農村裡的阿公阿嬤傾了全力,前幾天便開始包裝小雜糧、無公害大米等產品。除了作為「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示範,南馬庄也嘗試以村莊的模式進行「生態旅遊」的概念。當天的午餐由農戶準備,以套餐型式上桌,作為主菜的螃蟹,是農民在耦田裡引進了螃蟹,這些螃蟹的飼養方式非常的有機,僅以南瓜條、雜糧等餵食。活動適逢中秋前一天,肥美的螃蟹滿足了遊客的脾胃,滿載的大米小雜糧豐 富了每輛小客車後車廂。
閒逛農村的途中,遇見了許多農村大媽,雖然有著口音障礙,但說話的過程中仍可滿滿感受到農村阿嬤的熱情。站在大媽自家的菜圃前說著話,她說:「吃自家門前種的菜,才最讓人安心啊!」讓我想起,曾經有一回和到後勁踏查五輕,一位阿嬤正在舀水施肥,那時,大家問,這菜,要賣到哪裡去?阿嬤擺擺手說,「賣到台北,給台北人吃啊!」
#范大媽和她的小菜園





2 意見:
怡樺:
很棒喔,有個小小問題請教一下。你文中提到的「大米」是稻米嗎?還是跟小米有什麼關親戚關係的糧實作物?
最後一段允為經典
哈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