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的土壤,時刻準備著!
圖、文:陳婉寧(北京自然之友志願者)
【前言】
12月搭上自然之友綠希望外地Local Learning Center(以下簡稱LLC,指散佈在中國各處,向自然之友提出並通過小額資助申請,成為開展鄉村地區環境教育、自然體驗之試點)學習網絡工作坊,離開稍有涼意的北國,與來自各地的學習伙伴共同書寫「廈門鱷魚島島民日誌」!此行其實有幾層重要意義:第一是需要建立一個面對面的平台,讓在中國各處的LLC伙伴可以相互認識交流地方經驗;第二是介紹推廣由自然體驗切入面向的工作方法,讓擁有好山好水的小組能夠充分利用在地資源,而非一味地接收城市帶來的教材或資訊;第三是各小組網絡需要開始有自我造血,自我捲動的能力,網絡平台需要是一個合力的力量,而非始終都處於散漫的聯繫或需要由自然之友發起才動起來的狀態(當然另一個因素也是因應機構轉型而不得不打腰斬前的預防針…)。以下將簡介工作坊所見所聞~
垃圾相連到天邊
初抵久違的廈門,海風與鹹濕參半的暖陽空氣,記憶回到幾年前鷺江邊鼓浪嶼爬上爬下的足印,現在的廈門可熱鬧多了。
大夥搭乘渡船魚貫步上剛好遇上大退潮的紅樹林,只是海岸線顯得更加醜陋了!綿延天邊的海漂廢棄物,從空中俯瞰恰恰是垃圾圍島的光景。此行活動地點是位於廈門邊上零星散落的島群之一:鱷魚島。主要透過與在地機構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之合作開辦此活工作坊。說起鱷魚島其實也算是一則令人玩味的故事,平日島上是屬於無人島之狀態,但有各式各樣豐富生態系在島上生猛有力地駐守。此島的靈魂人物:島主與二少。島主是年過六十的老翁,早在過去期待有處退休之地,因此當時以低價向公部門承租此島至2030年,同時也有計畫地進行紅樹林栽植。二少則是島主之第二代,也是心繫於青年創業,但同時又思考著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公益創業。此時恰好與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接上線,一拍即合地著手綠色工作假期,此島也就成了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之根據地,每回接待新群體,都是一場真實而見證環境瘡疤之體驗。換言之,不斷地進行著與人相遇─激盪對當地不同的火花─交流與交換的過程。面對垃圾圍島的窘境,島主自費金錢及人力做定期清理,只是海漂垃圾簡直是源源不絕地從城市溢出,只好讓垃圾風景線硬是在灘地畫上一道。而合作已久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是少見將生態科研調查、環境教育和NGO本質合為一體的環保組織,更多的時候,是奠基在對廈門紅樹林保護區品質的維護及調查,透過實際的調研數據資料強化區域保育的立場角色。構成在東南沿海一帶的紅樹林保育區,當然也起到一定的聯動作用,同時邀請沿岸紅樹林保育區所在鄉村小學之校長老師,一起關注紅樹林這樣的寶貴資源及促進立法,並且發動青年志願者研發相關繪本與自然體驗教材。而不是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環境教育)裡,提出在地性、獨特性、並具延展可能性的機構發展模式,方是可長可久之道啊!
鱷魚島上當然不可迴避地因為需要接待工作假期或因各種因素聚攏到島上的伙伴,但更多的是島上淡水不足與產出的每日垃圾量、排泄物,還有養在島上的雞、鴨、狗、羊們,最後一日離開鱷魚島時,所有人員撤離,連島主一家人也要回市裡幹活去了,船行漸遠之時,依舊是那道垃圾海岸線為我們送行…
自然體驗•新鮮開瓶!啵!
此行之參與者,有很大一部份的鄉村小學伙伴是長年生活在大山之中,難得親近海洋,不少人可是第一次看到漲退潮的自然威力。參與成員有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校園中的行政長官、公部門體系的教育政策決策者、環境教育NGO從業人員、社區人員…等,自然之友邀請台灣荒野保護協會張菁砡合作引導,在這裡主要扮演將「自然體驗」這樣一種模式的教學設計以流水教學法的四步驟(喚起熱情→集中注意力→直接體驗→分享與啟示),以實際參與式教學的方式分享給所有與會者。幾日下來,倒也真的起承轉合地體會到系統性的教育方式,不僅是停留在體驗而已,而是在場域中,去思考體驗型的、知識型的、團隊合作型的、沈思分享型的活動如何彼此鑲嵌,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內容實在是豐富到簡直就是讓人實力倍增的教學大補帖!
每位學員的角度或高度不同,能夠使勁的力度也不一。有些人在團隊中學得開心起勁,有些人比較被動而處於在活動場邊緣持觀望態度… 等。最重要的,還是需要能夠接受新事物,保持一顆對環境教育模式有眾多開放可能性的心。工作坊的高潮則是要引導大家「走在一起」,認同「我們都是綠希望的共同體」,分組討論用畫圖、用分享來一一展示共同體下的個別機構遇到哪些推展環境教育的難點,更重要的是,基於難點之上,制訂下年度工作計畫,將工作重點經由討論交流來確認下年度各地綠希望中心目標。這樣的年度交流平台,在觀察中發現對各地中心很是受用,大家必須在其中報告分享各地志願者調動的工作方法、開展活動的內容和反思,甚至是如何作各地媒體宣傳和籌款…等方法,在此時此刻彼此在中國各角落默默努力的大家,反倒有一個可以相互取暖的空間。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來自溫州的校長,雖然任職的學校是一所毫不起眼的鄉村小學,但該校長非常努力地為教師及學生爭取外出培訓的資源,同時自己也經常向外去參加各種研習,力求將此荒村小學作得有聲有色!善於對外籌款的校長,也引來不少同樣資源窘迫的校長提問,在體制內傳授了很多籌款的管道與技巧。這對資訊相對不發達的西南地區學校更可以說是寶貴的一課。其次則是驗收工作坊的學習成果,要求在離開廈門鱷魚島前依據在地經驗設計出教學教案,算是順道現學現賣,間接地為自己所在地的機構直接產出方案,等於是事半功倍。
上圖:創建一棵樹的遊戲。讓參與者感同身受做為動植物的交換角色體驗。
上兩圖:大自然照相機。讓大家與伙伴分享你眼中的自然妙景,並在短短幾秒內試著感受伙伴給你的分享,最後再以彩筆畫出共同分享。
百年樹人,樹人的方式與社會意識
藏匿在大山大水的校園或機構,或許在那生活的人,一輩子也難得出山幾次。而全中國有無數的機構或學校處境類似,相對而言,每年進行支教的人數機構和自然之友綠希望項目協助鄉村地區環保機構及校園進行教育相關內容者,可算是不成比例!把資源投入鄉村小學看起來似乎是很不合成本的生意,空間上有距離,又難以測度項目績效。隨著在中國一年來進入中國各鄉村地區,接觸的校長、機構、志願者團隊、學校…等,我這個非環境教育專業的人員,倒是從地方資深工作者身上受益許多。教育(泛指各種領域的教育)的公益性有賴於工作者去舖墊一個讓所有人參與進來的工作方式和社會意識,開展工作重在多向成長、多向受益,工作方式和社會目標不僅僅是處在瞭解狀況、付出而已,進一步地要去彌補社會缺陷。不是簡單地去社會撫摸傷口,而要思考如何不再受傷。行動要去呼喚和創造公平、正義、環境友善的社會氛圍,進而產生影響,轉化政策。
每位在工作旅途上相遇的先行者,百年樹人是現在社會看來這麼樣的沒有效率,沒有短期可見的產出。看不見的許多個人和小團體在一起書寫環境歷史,也才能創造更活躍健康的集體吧!
- 四月工作報告 - 2011-04-25
- 無聲的語言 - 2011-03-25
- NGO工作的關卡 勝任其位何其難 - 2011-03-01
- 二月份工作雜記 - 2011-02-27
- 初淺看志願者的知識管理(下) - 2011-01-2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