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10年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陸續出發中。

將文章轉換為簡體 動態調整字體大小 原字體 放大 再放大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沒有大樹的國家‧投石問路的山林教育






上四圖:五一連假攀山西五台山


文、圖:陳婉寧(北京自然之友志願者)


前言:


甩開去年十月初到北京的寒冬之後,豔陽高照趁上藍得虛幻的天,樓宇崢嶸北京城周邊,還是有許多可以尋求自然野趣的場所。從五月起每月外出長線登山兩次,順便透過山友、戶外運動商營領隊的互動、實際走山的體驗來觀察環境教育再往外畫出去一點點的山林教育。中國的環境教育起步始於1970年代,在1992年時,經由全國第一次環境教育工作會議,並提出「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口號,面向體制內的教育單位開展環境教育課程,透過各種校本教材或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各項學科中。這是一種「紙上教育」,而對於走出書本的體驗教育又該如何進行呢?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中國的戶外運動風潮約莫於1980年代開始萌芽,我接觸了幾個不同系統的戶外運動領隊,從一問一答中也發現隨著戶外運動人口的漸增,而山林教育這一塊卻始終空白,雖然具備基本的山林理念,但當再往前深挖的時候,我會發現沒有了,找不到更深刻一些的內涵(文化的與自然的)了,而這樣的缺失包含在商業型的戶外運動經營商、山友們及環境組織內。以下就近幾次的登山做觀察描述。



上兩圖:東一塊西一塊的人工林(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沒有大樹的國家


「北京近郊的原生林是什麼模樣呢?」在幾次登山過後,我問了這樣的問題,我的同事們說這問題很難回答,如果說問北京的原生物種有哪些,說不定還容易點。我的同事做如下的回答:「北京由於已經過了太多的動盪及戰亂,原始林的面貌早已破壞殆盡。而在整個中國的林業政策上,從過去大躍進的時代,以工業發展為前導的目的,大量伐林供作燃料煉鋼,對林業造成嚴重的傷害;使得天然林的面積日益縮減,諷刺的是,中國的森林面積是似乎在擴張,但增加的其實是人工種植的林業面積。而根據一份統計說明,指出中國真正未受到人為干擾的森林大概只有五萬平方公里左右。還有錯誤的林業改革制度所帶來的傷害,大家一致地往所謂的錯誤模式走去,用大量的人工林與經濟林取代荒山野嶺,這也是大家所奉行的『標準模式』。」換言之,人工林與天然林的比例正在演替,而就幾次登山經驗下來,除了很懷念台灣山林資源如此珍貴地擁有從低海拔的闊葉林到溫帶林相、寒帶林相及山草原林相之外;也感受到北京地區林相的貧乏,在此之外,山頭又很不上相地東長一塊人工林、西長一塊人工林的縫縫補補。有疑問的是:如果地區性的原生狀態即是短如平頭的草原和幾種耐旱耐寒植物,那何必畫蛇添足硬要給他種上幾株?山友說這大概是「飛播」(就是飛機撒種)形成的,也就是刻意的人工造林,放生個幾年讓它生長。我沒有特意去留心是怎樣樹種,但一看上去就覺得十分不搭啊!一種人工造出來的「序列之美」,「荒野」已不復見。在這樣人工之美的基礎上,身為登山客的我,大概因為在北京城困久了,所以滿足於這小小的自然解放。


而人工林的進攻的案例在北京不是最顯著的,因為北京近郊本身的林相相對於其他華南、華中地區算是不夠多元化。在去年的相關研究中指出,例如海南、雲南及福建,海南地區的熱帶原始雨林從半世紀前佔全島80%以上,至今已經縮減為0.43萬公頃,大量的人工橡膠林及其他經濟林取代過去生態系統的平衡;雲南的西雙版納也因自1939年引入橡膠種植使得生物多樣性喪失70-80%,福建以單一的人工針葉林取代闊葉林,原生系統變得很破碎。


你說人工林和原始林有什麼差別?我只能說,「身體都知道」。做一個親山的人,只有原始林的和脈動是沁人心脾的,這樣的氣味會久久不散,直到你下次還魂牽夢縈。而當人的身體經驗只停留在城市公園的一小畝綠地就滿足或者以為是自然,對自然或環境的定義變得很狹隘,而延伸出來面對環境的態度也就相對簡化,尤其當環境教育停留在只是單向傳遞的階段時,超乎教室以外的的環境對話難以實踐和發想,而容易讓環境教育也就僅僅在訂制課堂內存在而已


上圖:迎向第一道曙光的帳篷們(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上圖:日出(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投石問路的山林教育


配著斗大汗珠流入我的唇齒喉間,我邊走邊問領隊中國戶外運動的起源和戶外運動人士,活動場景既然是在戶外,那「環保」、「山林教育」這一項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所覺察?五月份幾次長短線活動,跟了不同系統的戶外運動團體外出,慢慢梳理出戶外運動發展在中國的模樣。青克爾(網名)及山泉(網名)娓娓道來:從1980年代起,在戶外運動(登山、溯溪、攀岩、滑雪、越野單車….等)尚未成風潮之時,個別的玩家當然是有,大家算是各走各的自己研發一些路線或技巧,而一般民眾與商業性的戶外運動大概也是在十年前才慢慢成形,開始有所謂的AA制戶外活動項目,相對地戶外運動用品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人口比例上而來說,青克爾(網名)及山泉(網名)都認為玩戶外的人還是少數,在他們眼中有更多所謂「不懂戶外」的人,在山林活動的同時隨意地做出許多破壞山林的行為。「我們每次下山撿垃圾都撿到很煩了,到最後完全不想撿垃圾清山了,因為根本撿不完啊」、「就是有人在前面丟,在後面撿永遠撿不完」(狼窩)。切(網名)說:「在戶外嘛~~就放鬆點,無所謂環保不環保」,而我同隊的山友,在陡坡喝完最後一口水後,口中喃喃自語:「負擔太多了,顧不得環不環保….」然後將空瓶往後丟


上圖:山友任意棄置的廚餘(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接觸戶外人口的觀察,大家只把「丟不丟垃圾」作為一項環保指標。對於無痕山林的七大原則,則幾乎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有一點點的概念。而社會民情對於戶外運動的概念,也就是將玩樂出遊的背景換做在室外而已,使得戶外領隊及山林教育的概念發展有其困境。青克爾(網名)及山泉(網名)就說,一名專業的戶外領隊,即便花十年去養成學習都是很基本的,但是我們的社會消費觀、商業機制、無戶外領隊認證的系統及其下的領隊,不得不往扭曲的方向去進行,誰願意花十年的時間來學戶外運動及相關教育知識?誰又有能力能夠靠著微薄的領隊薪資來養家活口?因為領隊永遠只能AA制的服務,無關你專業或資淺,中間一部份的資金再上交所依附的戶外運動俱樂部,所以對戶外運動專業知識及山林教育只停留在「夠用就好」的程度,也沒有相應的NGO組織或單位進行山林教育推廣,當然無法透過一次次的戶外活動來藉機寓教於樂,讓廣大民眾瞭解無痕山林,或者更進一步開拓山林與所在地人文歷史或地區型社區支持的負責任旅遊?將行走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為與態度對環境衝擊減至最低、將環境教育的議題拓展至在地支持、文化多樣性、生態旅遊、地方誌學等有機生長出來的面向。



上兩圖:山腳下的村落(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傳統又刻板的環境教育是難以應付社會發展下的複雜多元環境議題,辦公室外的實踐對我而言相對實際的多,推展環境教育是要去激發一個人從心性到行為的轉變。在許多場合,不難感受到:觀念大家都知道、講環境保護大多數不會太反對(因為是挺中性又正面的價值),實在是深切感受到前幾個月聽了一位日本環境教育學家的演講,切中地說明了:「看過的會忘記、聽過的會模糊、只有去實際作為的才會使人(和自己)印象深刻、影響久遠。」而這其實也是一個難處吧!尤其牽涉到第一線體制內教育者的行為改變與意願、教學方式、教學教案與教具開發、自身實踐的改變調適。


上圖:隨地可見的垃圾(閻家坪穿越海坨山)


上圖:自然體驗培訓師雲蒙峽LNT課程,清山成果驚人!


還要走多久?


「我覺得中國的環保觀念及作為實在太落後了,簡直就像懷胎十月還在受精卵的階段!」一位低碳家庭的項目志願者這樣跟我說。我面對一般民眾、志願者及社區家庭,其實就是一種T.O.T的角色,我將自己的話術、想法與作為的渲染力要轉嫁到受眾身上,簡單說大概是作一種潛移默化吧!從初抵北京到現在,已經作了太多太多次對外公開項目(低碳家庭和自然體驗)的宣講或工作坊,我試著每次都用不同的手法來試著「遊說」,「遊說」大學生、志願者、社區家庭、一般民眾等,每次從中再推進一些可試驗的方法。而自己也疑惑到底做項目目的是在於實踐改變可見的政策還是樂觀地到處播種,等某一天開花結果?


還要走多久?目前暫時看不到終點。


|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我們的文章成果與您的朋友分享,或使用Email轉寄;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請盡量勿選擇匿名),或是給我們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3 意見:

  1. 匿名 提到...

    婉寧的登山裝備有齊全專業到。

    阿狗

  2. 匿名 提到...

    看過的會忘記、聽過的會模糊、只有去實際作為的才會使人(和自己)印象深刻、影響久遠。」~這句話,好多帶活動的人都會這樣說,真的很實際,要改變一個觀念真的不容易阿,加油!!

  3. tracy on 2010年6月10日 晚上9:57 提到...

    清山活動也是自然之友的對外公開項目嗎??
    對很多人來說"不丟垃圾"就代表盡到責任,深深同意你的話。
    順便幫忙補上在網路上看到的無痕山林七大原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痕山林的七大原則

    事先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
    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將營火的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
    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
    請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益

張貼留言

用RSS訂閱本站文章 《喜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朋友們,可以將本站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給友人,或使用 Email將本站網址轉寄給朋友(http://haoranngo.blogspot.com/);也歡迎您填寫訪客留言版留言給我們,或是給我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工具列:『關於我們』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引用。

文章總數: , 留言總數: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Maintained by Tzuche Huang